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政府組織 > 地方政府

福建省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福建省
網站熱點:
福建省,臺海,兩岸,海上絲綢之路,海西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4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3 18:16:12
網站介紹:
,*福建,福建省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福建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簡稱*福建政府網,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部門,以及各設區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在國際互聯網上發布政務信息、提供在線服務和公眾參與的綜合服務平臺。
網站百科

建制沿革/福建省

福建,在周朝為七閩地,春秋以后為閩越地。秦置閩中郡,中央政權始達于福建。漢初為閩越國疆域,閩越北遷之后,自漢始元二年(前85年)漢承認冶縣、置東部都尉開始,中經東部都尉從冶縣遷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縣,到設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軍事管制之下。

三國時屬吳國,設建安郡,轄建安、南平、將樂、建平(建陽)、東平(松溪)、昭武、吳興(浦城)以及候官、東安(南安、同安)共9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為建安、晉安兩郡,到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又從晉安郡分出一個南安郡,轄興化、泉、漳等地。自晉宋至齊梁,福建初屬于揚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屬下的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又歸東揚州管轄。陳朝永定時(557~559年),陳武帝為羈縻陳寶應而設“閩州”,這是福建歷史上*省級建制。州治設在晉安(今福州),下領建、晉、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還屬東揚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把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合并為一,稱建安郡;原設置的15個縣裁并為四(即閩縣、建安、南安、龍溪)。郡治由建安(建甌)移至閩縣。

唐武德初年,設泉、建、豐三州,下轄10縣。州數和縣數均為隋代的二至三倍。唐景云二年(711年),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為福州名稱出現之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并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之始。福建經略使開始時專管軍事,后來發展為福建觀察使、福建節度使,統管福建全省軍事、民政、財政,取代道一級,成為地方較高長官。都督府雖然尚存,實際已無權力。唐末,由節度使領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屬江南東道。5州計24縣,其中,望縣1個,緊縣3個,上縣7個,中縣2個,下縣11個。此外,還有9場、3鎮,為以后縣的增設準備條件。

五代十國時期,福建先后為閩、殷、南唐、吳越各國所據,區劃名稱幾經變遷。后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改元龍啟,升福州為長樂府,稱東都,領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時期,置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孝宗時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府、州、軍實際是同一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福建號稱“八閩”。這時,福建全省有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軍攻破宋都臨安(今杭州),宋帝趙顯被俘。益王趙昰、廣王趙昞逃到福州,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立趙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力圖恢復宋室江山。后因王積翁叛變,南劍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擁戴渡海去廣東。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福建境內同時設立福州、泉州2個行省。嗣后撤復不定。元代中葉,全國分為11個行省,福建境內設8個路,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恢復福建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成化九年(1473年),恢復被廢為縣的福寧州,直隸于布政司。終明一代,福建設八府一州。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殺。鄭鴻逵、蘇觀生等迎唐王朱聿鍵來閩。六月,朱聿鍵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翌年,隆武政權覆滅。

清代,福建區劃繼承明制。省下轄有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寧州。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后,改臺灣為東都,設承天府,置天興、萬年兩縣,又在澎湖設安撫司。鄭經治理臺灣時,把東都改名東寧,升天興、萬年兩縣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統一臺灣后增設臺灣府,屬福建統轄,下設三縣一廳。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龍巖兩縣為直隸州。光緒十一年(1885年),臺灣府單獨設省。到清末統計,福建省共設有9府、2州、58縣、2廳。省與府之間還設4個分道作為派出機構:寧福道駐福州,轄福州府、福寧府;興泉永道駐廈門,轄興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龍道駐漳州,轄汀州府、漳州府、龍巖州;延建邵道駐南平,轄延平府、建寧府、邵武府。

此外,清代在福建設置閩浙總督(駐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撫。督、撫原屬臨時設置,可是后來迄未取消。由于督、撫權力很大,成為全省較高軍事、民政長官,原來正式的省一級長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屬官。另外,清朝還設置管領滿洲駐防旗兵的鎮守將軍,原和地方行政無關,卻兼管海關和糧儲道、鹽法道,遂也成省級官員。

辛亥革命后,歷屆中央政權均置福建省。民國2年(1913年),廢除府、州制度,分設東、南、西、北四路觀察使。民國3~16年(1914~1927年)改設閩海、廈門、汀漳、建安4個道;合并閩縣、侯官為閩侯縣,建安、甌寧為建甌縣;改永春州、龍巖州為永春縣、龍巖縣;廢除廳制,改平潭、云霄為縣;析出同安縣的廈門島成立思明縣。經過改革,全省計有4道、61縣,仍然是省、道、縣三級建制。民國23年(1934年)末,廢除道的制度,成為省、縣兩級制;設10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分別駐長樂、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龍巖、長汀、邵武、浦城等地。這是福建劃分專區的開始。經過一段試行,又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在這前后,對縣、市也作了調整。民國17年(1928年),從龍溪縣劃出華安縣;民國22年(1933年),改思明縣為廈門市;1934年,把光澤縣劃給江西省(1949年劃回);民國29年(1940年),從沙縣、明溪、永安縣各劃出一部分設立三元縣,從建甌劃出一部分設水吉縣;民國34年(1945年),柘洋(原屬霞浦)、周墩(原屬寧德)兩個特種區改建柘榮、周寧二縣;民國35年(1946年),把閩侯縣的鼓樓、南臺、倉山等地劃出設立福州市。這樣,從民國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個行政督察區、2市、67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駐福州市,直轄福州、廈門2市,分設8個專區、67縣。

1950年4月1日起,將*至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冠以各該署駐地之縣名,即將*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建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福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閩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溪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1年,設立泉州市、漳州市,分別劃歸晉江專署和龍溪專署管轄。建甌專區改名為建陽專區。

1953年,原由晉江專署領導的泉州和龍溪專署領導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轄。

1956年設南平市,為省轄市;撤銷閩侯、永安、建陽三專區。原閩侯專區所屬閩侯縣改由省直轄,原閩侯專區所屬閩清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連江、長樂、羅源三縣改歸福安專區管轄,福清、永泰、平潭等三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撤銷永安專區,將所轄明溪、三元二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大田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永安、寧化、清流改歸龍巖專區管轄。撤銷建陽專區,將所轄建甌、浦城、邵武、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光澤、水吉九縣全歸南平專區管轄。撤銷水吉、柘榮、寧洋三縣,并將三元、明溪二縣合并改稱三明縣。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泉州市劃歸晉江專署管轄,漳州市劃歸龍溪專署管轄,南平市劃歸南平專署管轄,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同安縣劃歸廈門市管轄。

1959年,恢復閩侯專區,轄閩侯、閩清、連江、長樂、羅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縣,專署駐閩侯縣。

1960年,設立三明市,由省直轄,設立清寧縣,撤銷清流、寧化二縣。撤銷南平縣,將其并入南平市。

1963年設立三明專區,三明市劃歸三明專署管轄。

1970年,原南平、福安、閩侯、晉江、龍溪、龍巖、三明等7個專區改為地區。

1971年,閩侯地區改為莆田地區,行署駐莆田縣;福安地區改為寧德地區,行署駐寧德縣;南平地區改為建陽地區,行署駐建陽縣。

1973年,莆田地區所屬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1975年恢復柘榮縣,屬寧德地區管轄。撤銷松政縣,恢復政和縣、松溪縣,屬建陽地區管理。

1981年撤銷龍巖縣,改為龍巖市(縣級),由龍巖地區行署代省管轄。

1983年4月撤銷莆田地區,擴大福州市的管轄范圍。原由莆田地區管轄的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五縣和寧德地區管轄的連江、羅源二縣劃歸福州市,加上原轄的閩侯縣,福州市共轄8個縣。9月,設立莆田市(地級),原莆田地區管轄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領導。撤銷邵武縣設立邵武市(縣級),劃歸建陽地區行署代省管轄。

是年,還撤銷三明地區,三明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原由三明地區管轄的永安、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將樂、沙縣、尤溪、大田10個縣劃歸三明市管轄。

1984年9月撤銷永安縣設立永安市(縣級),劃由三明市代省管轄。

1985年,漳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龍溪地區;龍海、云霄、漳浦、詔安、長泰、東山、南靖、平和、華安縣劃歸漳州市。泉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晉江地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縣劃歸泉州市。

1987年新設置石獅市、廈門市湖里區兩個縣級行政機構;廈門市的郊區更名為集美區。

1988年,建陽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建陽縣遷至南平市,并更名為南平地區。南平行署仍轄南平市、邵武市、建陽縣、建甌縣、順昌縣、浦城縣、崇安縣、松溪縣、政和縣、光澤縣。

撤銷寧德縣,設立寧德市(縣級)。為寧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

1989年8月21日,撤銷崇安縣,設立武夷山市(縣級)。11月13日,撤銷福安縣,設立福安市(縣級)。

1990年8月15日,撤銷漳平縣,設立漳平市(縣級)。12月26日,撤銷福清縣,設立福清市(縣級)。

1992年,撤銷晉江縣設立晉江市(縣級);撤銷建甌縣設立建甌市(縣級)。原行政區劃均不變,亦不增加機構和編制。

1994年,撤銷南平地區,設立南平市(地級)。撤銷南平市(縣級),設立延平區。撤銷長樂縣,設立長樂市(縣級);撤銷建陽縣,設立建陽市(縣級);

1994年,全省共設地級市7個,2個地區;縣級市15個,48個縣,18個區。[1]

區域分布/福建省

閩東

閩東,指福建東部閩江流域的廣大區域,臨臺灣海峽和東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寧德。其中福州經濟位列福建經濟前三甲(另外兩個為泉州和廈門).

連江縣、羅源縣、閩侯縣、閩清縣、平潭縣、永泰縣。

閩中

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三明市市區轄梅列、三元兩區,包括永安市、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寧化、沙縣、泰寧、將樂、建寧9縣。尤溪、大田通行閩南方言,三明、永安、沙縣通行閩中方言,寧化、清流通行閩西客家方言,泰寧、將樂、建寧、明溪通行閩贛方言。莆田市包括仙游縣和荔城區、城廂區、秀嶼區、涵江區。

閩南

閩南,指福建南部九龍江、晉江流域的廣大區域,臨臺灣海峽和南海,行政上包括漳州、泉州、廈門,經濟較為發達,故又有閩南金三角之稱。閩南指--泉州--廈門--漳州--龍巖的新羅、漳平--三明地區的大田等地區.,還可以加上尤溪縣的小部分地區。

閩南地區為著名僑鄉,漳、泉兩地移民,又稱閩南人、鶴佬人,是大多數東南亞華人和臺灣人的祖籍地。通行閩南語,又稱鶴佬話。西部毗鄰閩西地方,與客家地區過渡,亦有客家話分布點,如:詔安縣秀篆、官陂、葛霞、太平、紅星等鄉鎮、云霄縣、南靖縣、平和縣的部分地區,本地區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臺灣。

閩西北

指南平及三明,和龍巖部分地區。

福建省行政區劃表
地區
車牌號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電話區號
常住人口
面積(平方公里)
共設9個區市、27個市轄區、13個縣級市、45個縣(含金門)。2010年末常住人口3689.4萬人,面積12.4萬平方公里
福州
閩A
鼓樓區
東街街道
350000
0591
671.54萬人
11762.54
臺江區
后洲街道
350000
倉山區
金山街道
350000
馬尾區
羅星街道
350000
晉安區
岳峰鎮
350000
福清市
玉屏街道
350300
長樂市
吳航街道
350200
閩侯縣
甘蔗街道
350100
連江縣
鳳城街道
350500
羅源縣
鳳山街道
350600
閩清縣
梅城鎮
350800
永泰縣
樟城鎮
350700
廈門
閩D
思明區
廈港街道
361000
0592
353.13萬人
1651.98
海滄區
海滄街道
361000
湖里區
禾山街道
361000
集美區
集美街道
361021
同安區
祥平街道
361100
翔安區
新店鎮
361100
漳州
閩E
薌城區
東鋪頭街道
363000
0596
490萬人
12873.66
龍文區
步文鎮
363000
龍海市
石碼鎮街道
363100
漳浦縣
綏安鎮
363200
南靖縣
山城鎮
363600
云霄縣
云陵鎮
363300
平和縣
小溪鎮
363700
華安縣
華豐鎮
363800
長泰縣
武安鎮
363900
詔安縣
南詔鎮
363500
東山縣
西浦鎮
363400
泉州
閩C
豐澤區
豐澤街道
362000
0595
812.85萬人
11245.00
鯉城區
江南街道
362000
洛江區
萬安街道
362000
泉港區
山腰街道
362100
石獅市
湖濱街道
362700
晉江市
羅山街道
362200
南安市
溪美街道
362300
惠安縣
螺城鎮
362100
安溪縣
鳳城鎮
362400
永春縣
桃城鎮
362600
德化縣
潯中鎮
362500
金門縣
金城鎮
362000
三明
閩G
梅列區
徐碧街道
365000
0598
250.34萬人
22928.79
三元區
城關街道
365001
永安市
燕西街道
366000
明溪縣
雪峰鎮
365200
清流縣
龍津鎮
365300
寧化縣
翠江鎮
365400
大田縣
均溪鎮
366100
尤溪縣
城關鎮
365100
沙縣
鳳崗街道
365500
將樂縣
古鏞鎮
353300
泰寧縣
杉城鎮
354400
建寧縣
濉城鎮
354500
莆田
閩B
城廂區
霞林街道
361100
0594
277.85萬人
4119.02
涵江區
涵東街道
361111
荔城區
鎮海街道
361144
秀嶼區
笏石鎮
361144
仙游縣
鯉城街道
361200
南平
閩H
建陽區
潭城街道
354200
0599
264.55萬人
26280.54
延平區
紫云街道
353000
邵武市
昭陽街道
354000
武夷山市
崇安街道
354300
建甌市
甌寧街道
353100
順昌縣
雙溪街道
353200
浦城縣
南浦街道
353400
光澤縣
杭川鎮
354100
松溪縣
松源街道
353500
政和縣
熊山街道
353600
龍巖
閩F
新羅區
東城街道
364000
0597
255.95萬人
19028.12
漳平市
菁城街道
364400
長汀縣
汀州鎮
366300
永定縣
鳳城鎮
364100
上杭縣
臨江鎮
364200
武平縣
平川鎮
364300
連城縣
蓮峰鎮
366200
寧德
閩J
蕉城區
蕉北街道
352000
0593
282.19萬人
13452.38
東僑新區
閩東路
352100
福安市
城北街道
355000
福鼎市
桐山街道
355200
霞浦縣
松城街道
355100
古田縣
城東街道
352200
屏南縣
古峰鎮
352300
壽寧縣
鰲陽鎮
355500
周寧縣
獅城鎮
355400
柘榮縣
雙城鎮
355300
平潭
閩K5-8
潭城
潭城
350400
0591
40.1萬人
371.91
蘇澳
蘇澳
350400
流水
流水
350400
澳前
澳前
350400
北厝
北厝
350400
平原
平原
350400
敖東
敖東
350400

說明:

1、福建省平潭縣先已經升級為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與9個設區市并列。實際上平潭縣已經不屬于福州市管轄。平潭縣由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轄。

2、福建省的金門、馬祖地區,具體包括金門群島(金門縣)、馬祖列島(連江縣馬祖鄉)、烏丘嶼(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區域,實際由臺灣當局管轄,并分別于金門島設立“福建省政府”,其行政區劃分別為:金門縣、“連江縣”(限馬祖地區)、“烏丘鄉”(由金門縣代管),一般通稱為“金馬地區”。

地理氣候/福建省

在大地構造上,福建屬華南褶皺系和東南沿海褶皺系組成部分。其中西南部古生代曾有較大幅度沉降,沉積了海相地層。燕山運動地殼隆升,造成巨厚的火山堆積和規模宏大的花崗巖帶,斷裂活動非常強烈。新構造運動表現以上升為主的斷塊活動。煤層有90%以上賦存于早二疊紀晚期地層中。大中型鐵礦均賦存在石炭、二疊紀地層中。有色、稀有金屬礦產的形成多與花崗巖漿活動有關。

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東部沿海為丘陵、臺地和濱海平原。

閩西大山帶以武夷山脈為主體,長約530千米,寬度不一,最寬處達百余千米。北段以中低山為主,海拔大都在1200米以上;南段以低山丘陵為主,海拔一般為600~1000米。位于閩贛邊界的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是我國大陸東南部的較高峰。整個山帶,尤其是北段,山體兩坡明顯不對稱:西坡陡,多斷崖;東坡緩,層狀地貌發育。山間盆地和河谷盆地中有紅色砂巖和石灰巖分布,構成瑰麗的丹霞地貌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

閩中大山帶由鷲峰山、戴云山、博平嶺等山脈構成,長約550千米,以中低山為主。北段鷲峰山長百余千米,寬60~100千米,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中段戴云山為山帶的主體,長約300千米,寬60~180千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連綿不絕,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南段博平嶺長約150千米,寬40~80千米,以低山丘陵為主,一般海拔700~900米。整個山帶兩坡不對稱:西坡較陡,多斷崖;東坡較緩,層狀地貌較發育。山地中有許多山間盆地。

東部沿海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閩江口以北以花崗巖高丘陵為主,多直逼海岸。戴云山、博平嶺東延余脈遍布花崗巖丘陵。福清至詔安沿海廣泛分布紅土臺地。濱海平原多為河口沖積海積平原,這些平原面積不大,且為丘陵所分割,呈不連續狀。閩東南沿海和海壇島等島嶼風積地貌發育。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1.5千米,以侵蝕海岸為主,堆積海岸為次,岸線十分曲折。潮間帶灘涂面積約20萬公頃,底質以泥、泥沙或沙泥為主。港灣眾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灣等6大深水港灣。島嶼星羅棋布,共有島嶼1500多個,海壇島現為全省*大島,原有的廈門島、東山島等島嶼已筑有海堤與陸地相連而形成半島。[2]

省內有大小河流663條,總長約1.3569萬公里,河網密度為0.1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國較突出。河流分屬于29個水系,多源于武夷山脈或鷲峰―戴云―博平嶺山脈。獨流入海,形成相對完整獨立的多元水系。受北東或北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構造的控制,水系多呈格子狀或扇狀,干支流成直角相交,中、上游流域面積大。源于高大山脈的河流經許多山間盆地,比降大;河谷呈串珠狀,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水量豐沛,水力資源豐富,且有良好的庫址和壩址。

福建是全國多山、多雨的省份,徑流系數在50~60%以上,徑流資源豐富,平均流量變化不大。但流量的季節變化卻相當明顯,較大月平均流量與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5~12倍。河流含沙量一般為0.25~0.35千克/立方米,但因徑流量大,輸沙量仍相當可觀。

福建地處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西北有高峻的武夷山脈為屏障,削弱了冷空氣的入侵;東瀕海洋,暖濕的海洋氣流可不斷向內陸輸送,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以溫暖濕潤為顯著特色。大致上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一線為中、南亞熱帶分界線。省境大部分地區年太陽輻射為440~530千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時數1700~2300小時,2000小時的等值線與中、南亞熱帶的分界線大體吻合。年均溫17~21℃,較熱月均溫在28℃左右,最冷月為6~13℃,大于10℃活動積溫為4500~7500℃。年降水量1100~2000毫米,內陸多于沿海,山地多于平原;受地形影響,降水分布自東向西呈兩低兩高現象。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以春夏季最多,夏秋間有臺風雨,冬季降水雖少,但也可達160~240毫米。風向的季節性明顯,冬季多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

一是季風氣候顯著。氣候的回暖和轉涼,四季的開始和結束,都隨季風環流活動而轉移。

二是冬短夏長,熱量資源豐富。全省無霜期在250~336天之間,多數地區接近或超過300天,與兩廣和臺灣相近,具備優越的三熟制氣候條件。

三是冬暖,南北溫差大;夏涼,南北溫差小。

四是雨、干季分明,水資源充沛。

五是地形復雜致使氣候多樣。

六是災害天氣頻繁。水、旱、風、寒歷年可見。水災主要是霉雨型洪澇和臺風型洪澇。風災主要有三種類型,即臺風、大風、冷空氣活動造成的沿海大風和局部強對流天氣下的大風。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之別。寒有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隆冬寒四種。 

交通設施/福建省

古時候,福建與中原交通閉塞,開發較晚。見諸記載的,在秦漢以后才有與鄰省的通道。三國孫吳五次進攻福建,促進福建道路的開辟。唐乾符五年(878年),黃巢率部入閩“刊山七百里”,為閩浙開辟一條新通道。唐宋時期,福建驛道發展,郵驛制度漸趨完備;到了清代,形成較完善的陸路交通網。但由于境內高山連綿,河谷遍布,始終未能發展為車馬大道。

辛亥革命后不久,許世英任福建巡按使,開始籌建福州城區馬路,于民國5年(1916年)修成由水部門經王莊至臺江福新街的福州*條馬路;并組織官商合辦的延福泉汽車公司,計劃修建南平經福州至泉州的汽車路,于翌年修成福州西門至洪山橋的5公里,為福建省修筑公路的先聲。當時閩南沿海一帶,愛國華僑熱心桑梓建設,多由海外僑胞及當地紳商,發起修筑公路。民國8年,開始興筑漳浮公路,為全省*條公路。然而因軍閥割據,連年戰亂,公路建設深受影響,終北洋政府時期,全省僅修公路412公里,且多限于閩東南一帶。30年代,福建公路開始有了發展,國民黨政府為了軍事需要,修筑了閩粵、閩贛、閩浙等省際公路干線。抗日戰爭爆發后,福建內地雖仍有新建公路,但通海干線及沿海公路多被破壞。解放戰爭后期,又因國民黨軍隊敗退時沿途破壞嚴重,且又長期失修失養,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僅存破爛不堪的公路3384公里,能通車的僅有945公里,而且標準低,路況很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為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950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公路建設。一方面,要完成華東支前公路修建任務,以支援解放大業,鞏固海防;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恢復被破壞的公路,以支援工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至1952年底,勝利完成了支前、恢復時期公路重點建設任務。1954年底,已全面完成原有公路的恢復改造任務,公路技術狀況明顯提高,公路面貌煥然一新。1955年,開始進入大規模的新線公路建設時期,至1957年底,全省通車里程已達6034公里,不通公路的縣份只剩下5個。這是福建公路發展的高峰年代,它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年,在貫徹執行“全黨全民辦交通”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群眾,普及為主)修路方針中,縣鄉公路迅速發展,年底便實現了縣縣通公路。1960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3269公里,使80%的人民公社(鄉鎮)和55%的生產大隊(村)有了公路。1966年至1976年,公路建設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擾,處于曲折發展狀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公路交通事業隨著改革開放方針的貫徹執行,進入開創新局面的時期。公路工作從過去單純抓專業養護管理轉變為抓整個公路行業管理;從封閉式的靠養路費投資轉變為開拓式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資修筑公路;從過去比較單一發展公路網轉變為重視向外輻射發展與鐵路、水運、航空等綜合運輸聯網。逐步形成以廈門經濟特區、福州—馬尾經濟開發區、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為中心,向沿海和內地輻射的新公路網。據統計,改革開放11年來,全省新增公路10921公里,新建橋梁2553座,74273米。截至1989年底,全省通車里程已達40030公里,比1949年解放時的945公里增長42倍多。全省平均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2.43公里,名列全國第五位,使福建由一個陸上交通十分閉塞、落后的省份,建成一個以省會為中心,連接全省各地市縣、工礦基地、主要港口、旅游勝地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3]

鐵路

2005年底,全省鐵路里程數1630公里,現有鷹廈,橫南,梅坎,贛龍四條主要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

公路

2005年年末全省公路總里程為5828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10公里。全省有12條入閩通道,4條內地和周邊聯接的高速公路。

水運

內河航道3955公里,全省擁有碼頭泊位485個,其中萬噸以上深水泊位達58個,年吞吐能力近1億噸。廈門港已躋身全國十大集裝箱港行列。開辟36條國際班輪航線,與世界70多個港口有貨運往來,還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商務關系。福州、廈門港與高雄港開通海上試點直航,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開展直接往來。

空運

福建目前擁有5個機場,它們分別是: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泉州晉江機場;南平武夷山機場;連城機場。

資源豐富/福建省

海洋資源

福建省海域遼闊,海岸線長達3300多公里,有大小島嶼1400多個,較大港灣22處,可建萬噸深水泊位。福建海域是東海南海的過渡海區,屬亞熱帶大陸架淺海,寒暖流交匯,并有大量淡水注入,水質肥沃,浮游生物多,水產資源相當豐富。全省可作業的海洋漁場面積12.5萬平方公里,適宜貝類藻類和海產品養殖的面積達2700平方公里,魚類達500多種,是*主要產魚區。

水資源

福建地處豐水帶,年總降水量為2011億立方米,河水徑流總量平均每年為1150億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資源十分豐富。全省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046萬千瓦,年發電量916億度。其中可開發的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力地點1000處,總容量705萬千瓦,年發電量為320億度,在華東地區居首位。現有裝機容量僅占可裝機容量的30%,開發潛力很大。福建地下水資源也很豐富,已發現的溫泉有100多處,大多為40℃至60℃的中溫熱水。

森林資源

福建是*四大林區之一,林地面積達600多萬公頃,木材蓄積量近4億立方米,產量居全國第三。森林覆蓋率達62.9%,居全國首位。福建樹種資源豐富,全省木本植物達1943種,用材樹種約400種,竹類約140種,在提供大量木材的同時,還廣泛應用于工業。

礦產資源

福建省礦藏116種,4800處礦床、礦點,其中大中型礦床100多處。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建材原料礦是較具特色的礦產,品種全、儲量多、分布廣。其中標準砂僅平潭一地儲量就達1500萬噸,玻璃砂預測總儲量有1.6億噸,為全國之冠。建筑砂僅閩江下游儲量就有8億噸。花崗巖石料花色品種多,藏量豐富,可以露天開采。石灰巖儲量7億噸,可供本省生產水泥200年之用。葉膽石(壽山石)藏量居全國首位,高嶺土藏量居全國第三位。此外,稀有金屬鈮鉭礦、重晶石礦、螢石礦、鎢礦、鐵礦等都頗具現實和潛在的開采優勢。

旅游資源

福建山明水秀,人文薈萃。著名的武夷山、湄洲島、太姥山、鼓浪嶼、桃源洞、玉華洞以及古寺廟、古塔、古橋、古城堡和王審知鄭成功林則徐陳嘉庚等名流英杰的舊居遺跡等,都是獨具特色的旅游勝地。陳運和詩《鼓浪嶼在笑》,面對八方賓客;更有詩《日光巖,站著我的追求》,抒發詩人情懷。

人口狀況/福建省

福建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漢族外,少數民族分布很廣,歷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個,漢族人口居多;53個少數民族人口為58.38萬人,占1.7%。在少數民族人口中,畬族最多;達35萬人左右,占全國畬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萬人以上。全省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寧德地區,其次為福州市,再次為泉州市,其中上萬人口的縣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羅源、晉江、惠安、連江等。[2]

福建為*主要僑鄉之一,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約有1088多萬人,約占全國華僑人數的1/3,其分布遍及亞、非、歐、美等各大洲,但以東南亞各國為主。廈門市和泉州市為省內主要僑鄉。

常住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為36,894,21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4,714,83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增長6.28%,年平均增長率為0.61%。

家庭戶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206,844戶,家庭戶人口為33,397,66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3人減少0.55人。

性別構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8,981,060人,占51.45%;女性人口為17,913,156人,占48.55%。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36下降為105.96。

年齡構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705,674人,占15.46%;15-59歲人口為26,976,145人,占73.12%;60歲及以上人口為4,212,397人,占11.4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12,140人,占7.8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55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68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

民族構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6,097,361人,占97.8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96,855人,占2.1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增長5.75%;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長37.37%。

受教育程度

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084,67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19,3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977,607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94,77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967人上升為8,36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602人上升為13,8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708人上升為37,886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8,317人下降為29,801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99,84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00,503人,文盲率由7.20%下降為2.44%,下降4.76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1,064,429人,占57.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829,787人,占42.9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6,632,419人,鄉村人口減少4,453,038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5.52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而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11,074,527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830,446人。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為4,313,602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5,163,304人,增長87.35%,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增加2,168,334人,增長101.08%。

福建省人口常住地區分布情況
地區
人口數
比重(%)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福建省
36894216
100
298
福州市
7115370
19.29
581
廈門市
3531347
9.57
2078
漳州市4809983  13.04  373  
莆田市
2778508
7.53
673
三明市
2503388
6.78
109
泉州市
8128530
22.03
720
南平市
2645549
7.17
101
寧德市
2821996
7.65
210

語言種類/福建省

建以其高度多元的文化著稱。這里長期居住著漢、畬兩個主要民族,在福建漢族內部還分化為許多族群,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化。

福建的畬族使用畬語,在經歷了同漢族長期的共存之后,許多畬民都能說當地漢族所使用的語言。

福建漢族主要由閩人和客家人組成,此外在西北部與江西交界的地區居住著以贛語為母語的人口,在北部與浙江相鄰的地區居住著少量以吳語(吳方言)為母語的人口。

閩語(閩方言)
閩語通常分為五片:閩東語、閩南語、閩北語、閩中語、莆仙語(興化語)。

閩東語:在福建境內主要分布于福州和寧德兩地市,分為南北兩片。南片以福州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州十邑地區、即: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羅源、連江、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等十一個縣市;北片以福安話為代表,分布于福安、福鼎、霞浦、壽寧、周寧、寧德、柘榮。也有學者將寧德腔歸入閩東語南片中。這一片所在的地區在吳越國時期大都屬于兩浙十三州的福州府,因此受到吳語的一些影響。

閩南語:在福建境內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泉州、漳州、廈門、龍巖等地市,三明、福州、寧德也有部分人口使用閩南語。與臺灣使用的閩南話大同小異。

閩北語:以建甌話為代表,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南平地區。

閩中語:主要分布在福建中東部的三明、永安、沙縣等地區,以永安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35萬,是閩語中使用人數最少,適用范圍最窄的一種方言。

莆仙語:分布于莆田、仙游、福州市的福清南部、永泰部分地區,以及泉州泉港的部分地區,也常稱作興化話。以莆田話為代表。

客語(客家話)
客家話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南部的龍巖、漳州等地區。

漳州客話:福建漳州的詔安、南靖、平和、云霄、華安等縣。

汀州客話:龍巖的長汀、武平、上杭、永定、連城和三明的寧化、清流、明溪等縣。

贛語(贛方言)
贛語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建寧、泰寧乃至邵武等地區。

宗教信仰/福建省

福建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和眾多本土民間信仰,教徒(不含佛、道教和民間信仰)約為112萬人,佛教寺廟數量和僧尼人數巨全國漢族地區首位;國務院首批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有14座,占全國總數約10%。此外有三所宗教學校:福建佛學院、福建神學院、閩南佛學院。 

福建本土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眾多約2萬多座;信徒眾多、影像深遠、所供奉神靈龐雜、海外聯系密切、為國內之最;最有影響的三大民間信仰為:媽祖、臨水夫人、保生大帝。

摩尼教,又稱明教。在福建已經消亡。唐代曾有摩尼教法師在福州、泉州等地活動,農村中教眾較多,并以其“光明與黑暗戰斗”的理論,在農民起義中起過一定作用,故為歷代統治者所不容,被視為“邪堂”、“異端”而遭鎮壓。泉州附近尚保存*僅有的摩尼光佛石雕和有關石刻3方,*現存兩座摩尼教寺廟一座位于泉州晉江華表山之麓草庵,一座則為福州臺江的“浦西福壽宮”。

佛教:早在西晉武帝太康三年(282)福建即有了紹因寺;唐代以來,福建高僧輩出。全省有寺廟庵堂2000多座,僧尼約7000人,最有名的是安溪縣的高僧,后來被奉為神明的清水祖師。

基督新教:基督新教在1842年傳入福建,美國歸正會在廈門設立的新街堂,被稱為**教堂。有近40個縣市有基督新教教堂近300座。著名教堂有建陽天福堂(福建較大的基督教堂)、莆田堂、福州花巷堂、天安堂、中洲堂、蒼霞堂、鋪前堂、福清福華堂、西大堂、廈門三一堂、竹樹堂、泉州泉南堂等。在正式登記的教堂里聚會的基督新教徒有68萬人,其中福州市信徒人數超過20萬人,莆田市、泉州市和福州下屬的福清市約有10萬。天主教

天主教:16世紀末傳入福建,清光緒九年(1883年)成立福州、廈門兩個教區;有20多個市縣的天主教堂進行正常宗教活動。其中以福州市泛船浦主教座堂和長樂城關天主堂較為著名。全省天主教徒集中分布在福州和寧德兩市,1994年福州市天主教友人數突破20萬人,其中長樂市約8萬人,福州市區、福清市和平潭縣約3-4萬人。

道教:福建道教廟觀與職業道士始自唐代,發展于南宋,衰落于清乾隆年間,有道士數千人。道士信奉的神明有不少,著名的有:媽祖,福州及閩江流域的臨水夫人,閩南地區的開漳圣王、青山王、保生大帝、法主公。

伊斯蘭教:福建的穆斯林主要分布在泉州、廈門、福州、邵武等4個城市及其周圍一些縣,多為歷史上留居福建的外國穆斯林的后代以及近年來移居福建的*外省穆斯林。這4個城市各有一座清真寺,泉州靈山有圣墓。

本土信仰:海神媽祖崇拜屬于道教的范疇,誕生于北宋時期福建沿海,全球信徒有一億多人,主要分布在華南沿海的福建、廣東一帶及臺灣和東南亞。福建莆田的湄洲島是媽祖圣地,每年都有各地大量信徒來朝拜。 

臨水夫人是福建閩江流域最廣的信仰。因源于福州,故福州信徒視其為鄉里的守護神;其他地區的信徒,以其能護佑生產,則多視其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隨著福州人傳到海外,其信眾遠播世界各地。  

經濟概況/福建省

福建原有經濟基礎較薄弱,1949年以來,福建與海外貿易中斷,影響經濟發展,為*沿海經濟水平較低,工農業較落后的省區。1950年在福建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約占74%,工業占26%。80年代以來,執行改革開放政策,合理利用僑資和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先后建立廈門經濟特區、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地區和臺商投資區。經濟發展較快,初步形成一個由食品、紡織、造紙、服裝、家用電器等輕工業和冶金電力、煤炭、造船、電子、化學、建材及森工等重工業組成的工業體系。至1990年在福建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已占81.12%,其中輕工業占62%,重工業占38%。農業則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8.88%,國民經濟內部結構漸趨合理,但工農業總產值仍屬*較低省區。

2011年福建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410.21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分產業看,*產業增加值1610.61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9167.54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6632.06億元,增長8.6%。

福建省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701.7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這是福建省GDP增速連續1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2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5元,比上年增長12.6%。農民人均純收入9967元,比上年增長13.5%,均超過GDP增速。[4]

2013年福建省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759.64億元,同比增長11.0%。據統計,2012年福建省*產業增加值為1936.31億元,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達11315.30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508.03億元,增長9.6%。從三次產業對GDP貢獻率及拉動情況看,*產業貢獻率為3.2%,拉動GDP增長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達63.6%,拉動增長7.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達33.2%,拉動增長3.7個百分點。[5]

2013年,全省公共財政總收入完成3428.76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突破2000億元大關,完成2118.67億元,同比增長19.3%。2013年全省公共財政支出3056.48億元,同比增長17.2%。2013年全省財政用于與民生直接相關的支出達到2205.29億元,占比達72.2%。根據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的省級超收支出方案,2013年省級財政超收的26.7億元。[6]

*產業

全國宜于發展水稻甘蔗和各種亞熱帶、熱帶性經濟作物和水果,是*甘蔗、茶葉、水果的重要產區之一。山地廣闊,森林面積大,是*東南沿海森林資源最豐富的省區。海產資源亦豐,沿海漁業較發達。

全省約有耕地123.65萬多公頃,其中80.8%為水田。沿海平原地區多為一年三熟或二年五熟,山區則以一年二熟為主,全省平均復種指數為221.1%。①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80%以上。次為甘薯和小麥。大部分農田屬中低產區。②經濟作物面積約占作物播種面積的8.5%,主要有甘蔗、花生油菜黃紅麻烤煙茶葉等。其中甘蔗單產居*首位,甘蔗種植面積約占*的1/10,蔗糖產量約占全國的1/6。甘蔗主要分布于閩東南沿海,尤以仙游縣產量為高。植茶歷史悠久,所產“武夷巖茶”、“烏龍茶”、“白琳工夫茶”和“茉莉花茶”等都具有獨特的品質,為國內外市場暢銷珍品。煙葉以產于龍巖地區的永定烤煙聞名全國。種類繁多的水果中以柑橘、龍眼、荔枝、菠蘿、枇杷、香蕉列為六大名果,次為橄欖、李等,主要產于福州以南沿海地區。漳州市被譽為“水果之鄉”。龍眼是福建特產水果,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首位。荔枝產量僅次于廣東,居*第2位。漳州市所產水仙花,馳名海內外。在閩東南沿海避寒避風、水熱條件較好的馬蹄形盆地內,種植有橡膠、胡椒等熱帶經濟作物。③全省森林面積達550.34萬公頃,木材蓄積量4.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3.18%,居*第2位,比全國平均覆蓋率高2.3倍。此外有竹林58萬余公頃,絕大部分為毛竹,毛竹面積約占*毛竹總面積的1/5。每年向國家提供350萬立方米木材和1000萬根毛竹。采伐量居*第4位,是*木材、毛竹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全省森林主要分布于建陽地區和三明市。有“綠色金庫”之稱。同時,全省還有油茶、油桐、板栗、烏桕、棕櫚和漆樹等較重要的經濟林木,林副產品也豐富多樣,其中筍干產量居*之首,松脂居第2位。此外,在省境沿海岸已著手營建防護林帶。④草山草坡面積廣。20世紀50年代以來養豬業發展較快,牛、羊業發展則較慢,尚有大面積草山草坡可資利用。⑤擁有近海漁場面積達13.6萬平方公里。且因瀕臨亞熱帶大陸架淺海,故漁場條件優越。魚類中經濟價值較高者即達百余種,捕撈量以帶魚鰻魚魷魚鮐魚大黃魚藍圓鯵、魚和蟹蝦類等為大宗。沿海有閩東、閩中和閩南3大漁場,以閩東漁場產量為較大。沿海有大片灘涂和淺海,80年代以來海帶和紫菜等的養殖發展較快,并發展了蟶、蛤、蚶、牡蠣和貽貝、江瑤貝、扇貝、海蚌等的養殖。港養對蝦和鯔魚的產量也逐年增加。可養淡水水面也有近557平方公里之多,1990年全省水產品產量達152.98萬噸,其中海產品占88.48%。

農業區:全省大致可分為4個農業區:

①閩東南沿海農業區。農作物單產居全省之冠。但人多地少,糧食不能自給。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紅黃麻種植面積大,甘蔗單產居*第1位。水果以龍眼、荔枝產量名列全國前茅。漁業也頗發達。

②閩東北沿海農業區。茶葉和漁業生產居全省重要地位。油茶、油桐產量也大。閩東漁場為全省較大漁場。

③閩西北農業區。以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是*木材基地之一。毛竹蓄積量居全省之首。耕地面積大,全省大部分商品糧縣集中于此。茶、油茶、油桐等種植較多,土特產豐富多樣。

④閩西南農業區。農產品頗豐。毛竹蓄積量大,還富森林資源和林產品。

第二產業

以輕型、小型為特點。均系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輕工業集中于沿海城市,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重工業主要分布于內地縣市。①輕工業以制糖、制茶、制鹽、罐頭等食品工業較發達,造紙、紡織、電子等也頗重要。制糖工業在*占重要地位,集中分布于福州以南的沿海甘蔗生產區。罐頭工業集中于廈門、漳州、福州、莆田等地,所產“水仙花”名牌罐頭暢銷世界各地。其中蘑菇罐頭的產量約占罐頭產量的一半以上。制茶、卷煙以品質優良著稱。造紙工業歷史較長,原料豐富,土紙如龍巖連史紙、宣紙,是重要的出口產品。20世紀50年代后,新建南平和青州造紙廠,擴建福州造紙廠,產品有新聞紙、牛皮紙、有光紙等。鞋革、服裝等工業也有較大發展。②手工藝術品歷史悠久,在國內外均享有盛譽。主要有瓷器、脫胎漆器、角梳、木雕壽山石雕軟木畫、珠繡、竹編、八寶印泥及貝雕等。③重工業原有基礎較薄弱,經40多年發展,已擁有機械化工電力冶金和建材等部門。90年代初興建了年產250萬噸的肖厝煉油廠。機械工業產值居福建重工業之首。在其主要產品中,以質量較高的ST系列單相發電機、Z32A鉆床等,在國際市場享有聲譽。基本化學工業仍較薄弱。福州第二化工廠是全省較大化工廠,產品有聚氯乙烯樹脂漂白粉鹽酸液氨農藥等;三明化工廠是全省較大氮肥廠。

國內生產總值:2006年全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7501.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

各產業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06年*產業增加值885.23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3736.08億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2880.32億元,增長12.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152元,比上年增長12.7%。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2.8:48.7:38.5調整為11.8:49.8:38.4。

財政收入:2006年財政總收入1011.86億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41.03億元,增長25.1%;財政支出722.15億元,增長21.8%。

工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6年全省工業增加值3306.09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45.58億元,增長20.4%。 

農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6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1473.41億元,比上年增長3.0%,增幅比上年回落1.7個百分點。

外貿狀況:2006年全省進出口總額626.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出口412.65億美元,增長18.4%;進口213.98億美元,增長9.3%(見表7)。進出口相抵,順差198.67億美元,比上年增加45.94億美元。 

外資利用狀況:2006年批準設立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162個,比上年8.8%;按歷史可比口徑統計合同外資金額108.02億美元,增長26.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1.85億美元,增長15.3%。按驗資口徑統計合同外資金額78.29億美元,增長31.4%;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2.2億美元,增長23.5%。

歷代名人/福建省

古代

宋代前:陳元光、董奉、王審知、歐陽袞、陳寶應、百丈懷海、黃檗禪師、本寂

宋元:朱熹、李綱、宋慈、蘇頌、蔡襄、蔡京、曾公亮、章惇、呂惠卿、柳永、劉克莊、張元干、楊億、吳激、鄭思肖、謝翱、蕭德藻、黃升、黃公度、敖陶孫、嚴羽、鄭樵、袁樞、楊時、游酢、胡寅、胡安國、胡宏、羅從彥、蔡元定、蔡沈、陳普、真德秀、陳淳、鄭文寶、吳充、黃潛善、章得象、曾慥、楊載

明代:李贄、鄭芝龍、鄭成功、鄭經、俞大猷、葉向高、楊榮、黃道周、張瑞圖、邊景昭、王慎中、曹學佺、何喬遠、謝肇淛、陳第、鄭善夫、何朝宗、隱元

清代:洪承疇、施瑯、陳若霖林則徐、李光地、藍鼎元、黃慎、伊秉綬、華巖、上官周、余懷、梁章鉅、鄭孝胥、沈葆禎、陳寶琛、陳衍、林云銘、張際亮、林昌彝、潘振承

近現代

林紓、嚴復、辜鴻銘、林覺民、方聲洞、冰心、鄧拓、林語堂、鄭振鐸、林徽因、梁遇春、薩鎮冰、薩師俊、馬約翰、林森林祥謙、郭柏蔭、黃乃裳、陳體誠

當代

科教/政治領域:陳至立、鄧子恢、劉亞樓、盧仁燦、楊成武、莊聰生、盧嘉錫、陳景潤、陳錦城、侯德榜、薩本棟、林蘭英、吳孟超、唐仲璋、唐崇惕、張鈺哲、林同驥、王世真、鄭作新、沈元、劉應明、林巧稚、高士其、陳嘉庚、王永慶、石開、李陸大、林紹良、郭鶴年、黃如論、許榮茂、陳彪

文人學者:余光中、舒婷、鄭敏、蔡其矯、杜運燮、彭燕郊、魯藜、汪國真、鄭天挺、蔡尚思、謝冕、劉再復、郭風、陳運和、林庚

娛樂/體育領域:吳奇隆、姚晨、陳赫、李煒、張靜初、葉一茜、卓依婷、林丹、何雯娜、黃珊汕、張國政、張湘祥、石智勇、陳忠和、歐豪、鄭碩希。

教育事業/福建省

2003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廳,根據社會認可度,教學實力,科研貢獻向社會公布確立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華僑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集美大學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2007年增錄閩南師范大學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2013年福建工程學院、廈門理工學院增錄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其中除廈門理工學院外其余高校一律由福建省重點高校專項基金安排。福建省重點高校為區域教育以及建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福建高等教育的領軍團體,將會促進福建省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201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決定支持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建設高水平大學。 

截止到2008年,*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中,有96名為福建人,在全國排名第5。福建省有小學8566所,在校生247.15萬人,每萬人口小學在校生690.17人,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99.97%,福建省普通中學1963所,初中在校生151.29萬人,高中在校生74.88萬人。福建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83所,其中:本科院校29所,高職高專院校54所(其中:高等職業技術學院50所,高等專科學校4所);在校研究生2.71萬人,本科、專科在校生56.26萬人。

福建省部分院校
序號
所在地
學校名稱
辦學性質
1
福州
福州大學
福建省、教育部共建(211工程、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福州大學陽光學院
獨立學院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獨立學院
2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省、教育部共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公辦獨立法人高校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獨立學院
3
福建醫科大學
福建省(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4
福建農林大學
福建省、農業部(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
獨立學院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獨立學院
5
福建中醫藥大學
福建省(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6
福建工程學院
福建省(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7
閩江學院
福州市
閩江學院海峽學院
閩江學院
閩江學院交通學院
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
8
福建警察學院
公立
9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私立
10
福建江夏學院
公立
11
泉州
泉州師范學院
公立
仰恩大學
私立
12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獨立學院
13
閩南理工學院
私立
14
華僑大學
國務院僑務辦辦公室直屬(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廈門
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
獨立學院
15
廈門理工學院
省教育廳
16
廈門大學
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17
集美大學
省教育廳(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廈門南洋學院民辦職業學院
18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獨立學院
19
漳州
閩南師范大學
省教育廳(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20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獨立學院
21
莆田
莆田學院
公立
22
寧德
寧德師范學院
公立
23
南平
武夷學院
公立
24
三明
三明學院
公立
25
龍巖
龍巖學院
公立
資料來源于福建省教育廳

社會事業/福建省

衛生

2012年全省衛生機構總數7584所(不含村衛生室),比2011年底新增299所。其中:各級各類醫院519所,比2011年底新增37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53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17所,社區衛生服務站315所),比2011年底新增2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增9所,社區衛生服務站新增13所);鄉鎮衛生院880所(中心衛生院223所,一般衛生院657所),比2011年新增7所;門診部和診所5270所;衛生監督所82所,婦幼保健機構87所,專科疾病防治機構25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96所。

科技

福建省位于祖國東南沿海,兼跨中、南亞熱帶,山多林茂,水系發達,有獨特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海岸曲折,多良港。

居住在這里的先民留下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就已呈現原始技術的萌芽。商周時期的出土文物中,有代表性的是幾何形印紋陶器。秦漢以后,中原文化逐漸傳入。晉代以至隋唐,大批中原人民入閩,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藝。宋代,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福建的科學技術,和全國同時進入發展的高峰,尤其在橋梁建筑、水利工程、航海造船等方面具有特色。明清兩代的多次海禁,束縛了福建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但福建在數學、博物、醫學等學術領域仍有很多成就。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近代科學文化不斷傳入。福建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前沿,造就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由于帝國主義侵略以及政治腐敗,腹地交通閉塞,資源不得開發,知識分子無用武之地,福建的科學技術也因而停滯不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科學技術事業十分重視,在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的同時,培養了科技人才,組織了科技隊伍,建立了科研機構,制訂了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開展群眾性農業科學實驗和工業技術革新運動,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改革開放以后,福建經濟迅速發展,科技事業也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7]

廣播電視

2006年年末廣播電臺10座,中短波發射臺和轉播臺36座,調頻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89座,廣播節目85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6.99%;電視臺10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5座,電視節目36套,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8.13%。有線電視用戶428.46萬戶,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干線總長12.46萬公里。2006年新增固定電話交換機75萬門,總容量1941萬門;移動交換機容量2297萬戶,移動分組數據網容量197萬戶,移動短信中心容量2962萬條。新增固定電話用戶87萬戶,年末達到1486萬戶。新增移動電話用戶237萬戶,年末達到1539萬戶。年末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3025萬戶。全省電話普及率85.58部/百人。數據及多媒體用戶771萬戶,新增173萬戶,數據及多媒體用戶普及率達21.8%。寬帶接入端口304萬個。

地方特產/福建省

福州特產:

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泉州特產:

有各種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老范志萬應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餞、泉州木偶頭、永春漆籃、人造花等。

漳州特產:

有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等“六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干貨、片仔疲、八寶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等。

廈門特產:

有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繡、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藥酒、海產干貨等。

南平特產:

盛產筍干、香菇、武夷巖茶等。

莆田特產:

興化桂元,,興化米粉,漆木碗。

龍巖特產:

八大干系列。

三明特產:

建蓮蓮子,沙縣各小吃。

寧德特產:

蓉李,古田竹編,茶葉,紅曲,剪刀等。

文化底蘊/福建省

福建省擁有福州、泉州、漳州及長汀等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土樓、武夷山。 

福建的語言中以閩南語通行范圍較大,閩東語次之。來自不同語言區的人往往需要透過中介語言才能進行交流,在如今,普通話成為最常用的中介語言。

戲曲

福建的戲曲包括閩劇(福州)、薌劇(漳州)、梨園戲、高甲戲(泉州)、莆仙戲(莆田)、木偶戲(傀儡戲、布袋戲)及漢劇等24個劇種。

閩菜

起源于福建省閩侯縣,是*八大菜系之一,其中福州菜、廈門菜是閩菜的代表,但民間也有根據地域而劃分為分為漳州菜、泉州菜、三明菜、邵武菜等類型。由于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產多種海鮮,使其長于烹飪海鮮。閩菜除了一般調味料外,還有蝦油、蝦醬、酸杏等;又較突出‘糟’味,有紅糟、白糟、糟等之別,味道方面,注重清鮮、酸、甜、咸、香,在宴席中較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時令青菜,取“清菜”之意。制湯則有‘一湯十變’之譽,烹調方法上以溜、蒸、炒、煨、燉較為常見,著名的菜肴有佛跳墻、魚丸、紅糟雞、閩生果、淡糟香螺片,雞湯汆海蚌等。

福州菜:清淡,偏于酸甜,其湯鮮味美,豐富多種變化。 

閩南菜:即臺灣菜之經緯,善用甜香,講究佐料,尤其使用醬料沾食之菜色較多。 

閩西菜:稍偏咸辣,具有濃厚山區的風味。

民俗風情/福建省

秦漢以前的原始土著民俗

福建原始土著居民在秦漢之前有著自成體系的民俗,秦漢以后,閩越族與漢族逐漸融合。唐朝人丁儒在《歸閑詩二十韻》(其二),對唐前期閩南地區民族融合的情況作過這樣的描述: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土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辭國來諸屬,于茲締六親。追隨情語好,問饋歲時頻。相訪朝和夕,渾忘越與秦。……呼童多種植,長是此方人。(清·康熙《漳州府志》卷29《藝文》)閩越族的部分習俗成為歷史遺跡,還有部分民俗卻沉淀傳承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福建其它民俗。

漢族民俗

漢代以后,中原漢族不斷南遷,帶來了漢族的民俗,并逐漸成為福建民俗的主體。志稱:五代時,閩北多為江北避亂之民,所以“備五方之俗”(《八閩通志》卷3《地理》),閩西也“由唐歷宋,風聲氣習,頗類中州。”(陳一新《贍學田碑》轉引民國《長汀縣志》卷17《禮俗志》)福建民俗中無論是生產習俗、生活習俗,還是人生禮儀、歲時節慶,以及民間信仰和崇拜等等,都與*傳統民俗一脈相承。

少數民族習俗

福建是畬族的主要聚居地,畬族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習俗,是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元代蒙古族和清代滿族的一些習俗也沉淀在福建民俗中。

外國民俗

宋元時期,泉州為世界著名港口,對外貿易繁榮。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其中一部分人定居泉州,府志載:“胡賈航海踵至,其富者貲累巨萬,列居郡城。”(清·光緒《泉州府志》卷75《拾遺》上)他們有自己的學校--“番學”,信仰伊斯蘭教,保留本民族的傳統習俗。這些外來民族雖然后來基本上與漢族融合,但一些特殊習俗卻保留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一部分。元代、明代和近代,隨著基督教的傳入,歐洲的一些民俗也傳入福建。特別是近代以來,福建民俗受外國民俗的影響日益明顯。

風景名勝/福建省

福建有聞名的武夷山,還有著名的鼓浪嶼。大大小小的景點不記其數。在廈門有美麗的環島路,還有歷史的南普陀,可以隔海望到不遠的金門。廈門有“花園城市”的美稱。還有美麗的鼓山,還有西湖,沙縣的掏金山,泰寧地質公園,泉州雙塔,青源山,閩北太姥山,閩北武夷山,閩南青源山等。

武夷山

位于閩浙贛三省邊界的武夷山脈北段的武夷山市南部境內,總面積70平方公里,向有"奇秀甲東南"之稱。主要景點有"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有"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座千姿百態的山巖。有武夷宮、一線天、九曲溪、桃源、云窩、水簾、天心等七個景區。有儒家的書院,堂、齋、屋62處,道家的院、觀、壇、殿71處,佛教的庵、堂、寺、廟43座,隱者的寮、屋、軒、廬60幢,高士、山家的臺、榭、宇、舍16所。丹巖摩崖上留有不少歷代名人的石刻,還有距今3800多年歷史的船棺和虹橋板。景區內還有許多珍貴的古樹名木等。

鼓浪嶼 

位于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與廈門島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輪渡5分鐘可達。面積1.87平方公里,2萬多人,為廈門市轄區。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由于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無車馬喧囂,有鳥語花香,素有“海上花園”之譽。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環島路、鼓浪石、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于一體,為*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全國35個著名景點之一。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騰飛,鼓浪嶼各種旅游配套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成為觀光、度假、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海島風景文化旅游區。2007年5月8日,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清源山 

位于福建泉州市北郊3公里處,包括清源山、靈山圣墓、九日山三個景區,總面積62平方公里。景區文物薈萃,風景秀麗,有"閩海蓬萊*山"之稱。主要景點有:老君巖,高5.63米,寬8.1米,厚6.85米,為我國宋代石刻藝術代表作之一,屬國內罕見的大型道教石像;有宋代石雕釋迦牟尼坐像及千手千眼觀音坐像的千瑞寺;有米芾手跡的"*山"石碑;有弘一法師舍利塔的千手巖;有附于峭壁的藥師、釋迦、彌陀三世石像及巨幅"壽"字摩崖石刻的碧霄巖、瑞像巖;有泉從石竅流出,稱為"*洞天"的清源洞等。

福建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廈門市區東南五老峰下,距市中心3公里。為閩南著名古剎。寺以奉祀觀音為主。因地處*佛教圣地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寺初建于唐,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候施瑯重建,占地3萬多平方米,已有1千多年歷史。

胡里山炮臺

胡里山炮臺位于福建廈門島東部、廈門大學附近的胡里山上。始建于清道光三年,即1823年,鴉片戰爭中被毀。光緒十七年,即1891年,募得白銀10萬余兩進行重建,歷時5年建成。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炮臺依山臨海,視野寬廣,隔海與嶼仔尾互為犄角,控扼廈門港。東西長1.5公里,連同城堡占地1.3萬平方米。炮臺用花崗石條建造,并以烏樟樹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十分堅固。整個建筑糅合歐洲半地堡式和*明清時期防御陣地的結構模式,形成科學合理的防御體系。用優質花崗巖筑成的城門、城墻、城樓、護城壕、清兵營房和炮臺等保留完整,是研究*海防軍事史、洋務運動史和兵工構筑技術的珍貴史跡。

類似“福建省”
與“福建省”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