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院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成立于1977年5月,。其前身是*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有31個研究所、3個研究中心以及出版社,、雜志社,、研究生院等科研輔助機構。還設有辦公廳,、科研局,、人事教育局、外事局,、機關事務管理局等行政管理機構,,負責處理全院性的各項工作,*任院長胡喬木,,第二任院長馬洪,第三任院長胡繩,,第三任院長李鐵映,,現(xiàn)任院長陳奎元。
主要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法學,、哲學、考古,、歷史,、文學、語言,、民族和宗教等問題,。
*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院是1928年(民國十七年)6月9日在上海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拉丁文譯名Academia Sinica),,是為“中華民國*學術研究機關”,,直屬于南京國民政府,首任院長為蔡元培,。創(chuàng)辦中研院的主要成員是*科學社社員,,因此,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了*科學社在國際上作為*科學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中研院是一個集自然科學研究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于一身的國家科學院,。至1949年新*成立前,,中研院設有物理、化學,、工程,、地質、社會,、歷史語言,、動物、植物,、心理,、數(shù)學、醫(yī)學,、原子能(籌)等研究所,,其中的社會研究所和歷史語言研究所即屬于“人文組”。這便是*社會科學院最早的淵源,。
社會科學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組,、民族組,、經濟組、社會組,,前兩組在南京,,后兩組在上海。1934年7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之北平社會調查所并入該所,,1945年改稱社會研究所。
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成立于1928年,。是年初,,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傅斯年向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建議設置歷史語言研究所。3月,,中研院于廣州中山大學籌設歷史語言研究所,,聘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三人為常務籌備員,。7月,正式成立,,由傅斯年代行所長職務,。10月22日遷入廣州柏園,始有獨立所址,后經議定,,以此日為所慶紀念日,。初在廣州,分設史料,、漢語,、文籍考訂、民間文藝,、漢字,、考古、人類學及民物學,、敦煌材料研究等八組,。1929年遷北平,將原設八組歸并為三個學術組,,一為歷史學組,,從事史學及文籍考訂;二為語言學組,,從事語言學及民間藝文,;三為考古學組,從事考古學,、人類學及民物學,,并分別聘請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為一,、二、三組主任,。九一八事變(1931)后由北平遷上海。1934年,,中研院在南京之建筑陸續(xù)竣工,,史語所亦由上海遷至南京。
同年5月增設人類學組,。中日戰(zhàn)爭期間,,史語所先遷湖南長沙,繼遷云南昆明,,較后定居于四川南溪縣李莊之板栗坳,。1946年遷回南京,繼續(xù)推動各項研究工作,,并接收北平東方文化研究所及近代科學圖書館圖書,,成立“北平圖書史料整理處”。
中央研究院于1948年3月召開年會,選舉確定了81名中央研究院*屆院士,,其中人文組院士28人,,占到院士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強。
在中央研究院1948年評選出的*屆81位院士中,,人文組院士達28位,,占到院士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強。
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據(jù)此在政務院之下設“科學院”,行使管理全國科學研究事業(yè)的政府行政職能,。*科學院與文化部,、教育部、衛(wèi)生部和出版總署等政府部門同受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的指導,。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任命文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沫若為*科學院院長,陳伯達,、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楨為副院長,。11月1日,,*科學院在北京開始辦公。
成立之初的*科學院也是一個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于一身的綜合性研究機構,。1949年11月5日,,*科學院從華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處接管了原北平研究院的史學研究所以及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設在北京的圖書史料整理處,并在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組,、考古組以及北平研究院史學所的基礎上,,成立了*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任命鄭振鐸為所長,;在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語言組的基礎上成立了*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任命羅常培為所長。*科學院又于1950年4月6日在南京接收了原中央研究院的社會研究所,,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科學院社會研究所,,初設于南京,1952年即遷往北京,,陶孟和任所長,。1950年5月,由解放區(qū)遷北平的華北大學研究部歷史研究室劃入*科學院,在此基礎上擴建為*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范文瀾任所長,。上述考古所、語言所,、社會所,、近代史所成為*科學院最早設立的一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
1954年1月28日,,周恩來總理主持政務院第204次政務會議,,決定建立*科學院學部和實行學部委員制度。*科學院組織全國科技,、教育,、產業(yè)界的學者、專家,,并會同有關部門推薦遴選了首批委員人選,,經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次會議審議批準,233名優(yōu)秀科學家為*科學院首批學位委員,,其中物理學數(shù)學化學部48人,、生物學地學部84人、技術科學部40人,、哲學社會科學部61人,,人文社會科學家占到總數(shù)的26%。1955年6月初,,*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在京召開,,設置物理學數(shù)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和哲學社會科學部,。院長郭沫若兼任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學部的主要任務是:根據(jù)國家建設的需要和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制定科學工作發(fā)展的長遠計劃和目前計劃,;組織全國的科學力量,充分運用和發(fā)揮各單位的特長,,將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用以解決國家建設的重要任務,。
1956年,,國家在制定12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的同時,也制定了《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草案》(1956~1967),,推動了院屬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發(fā)展,,很快建立了幾個新的研究所。到“文革”之前,哲學社會科學部有14個研究機構,,包括哲學所,、經濟所、世界經濟所,、文學所,、外國文學所、語言所,、歷史所,、近代史所、世界歷史所,、考古所,、民族所、法學所,、世界宗教所和情報所,。1957年6月,反右斗爭開始,,同年7月院黨組提出成立哲學社會科學部分黨組,,以加強黨的領導,并提出該部學術思想方面的問題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直接領導,,8月中宣部批復同意,。隨著政治運動的不斷升級,以及全院科技力量投入“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哲學社會學部(以下一般簡稱學部)逐步從*科學院分離出來,。1960年,學部劃歸中宣部直接領導,。1961年以后,,院屬機構中不再列入該學部所屬研究所。但學部及其所屬單位仍與*科學院有著種種聯(lián)系,。
自“文革”于1966年開始后,,學部工作限于停頓狀態(tài)。1967年1月,,各自然科學類學部被迫停止活動,。哲學社會科學部亦遭嚴重破壞,是“文革”重災區(qū),。學部內派性嚴重,,冤案成堆,若干人被迫害致死,。由于中宣部被砸亂,,哲學社會科學部長期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1969年以后,絕大部分人員下放農村參加勞動,,1972年由于周總理的過問才回到北京,,逐步恢復工作,學部由國務院科教組代管,。1975年四屆全國人大召開恢復教育部后,,學部交由教育部代管。1975年初,,鄧小平受命主持國務院工作,,他不僅全面整頓科學事業(yè),也著手恢復遭受嚴重破壞的哲學社會科學,。鄧小平決定由新設立的國務院政治研究室代管學部業(yè)務工作,,學部的政治和行政工作分別由國務院政工組、辦公室負責,。7月16日國務院發(fā)布學部領導機構名單,,郭沫若仍任學部主任,并組成學部臨時領導小組負責學部日常工作,。7月下旬起派到學部的軍宣隊,、工宣隊陸續(xù)撤離,學部下放農村的研究人員被召回,,研究所科研業(yè)務逐步恢復,。1975年9月,國務院公布《國務院關于哲學社會科學若干事項的通知》(國發(fā)142號),。通知中規(guī)定,,*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直接受國務院指導,其地位同于科學院,,相當于部委一級單位”,。該《通知》正式提出了建立單獨的社會科學院的計劃。由此學部行政級別大為提高,,但名稱未變,,相關研究所名義上仍留在中科院。10月4日,,胡耀邦被鄧小平任命為中科院“黨
的核心領導小組”*副組長后,,在牽頭制定中科院整頓規(guī)劃時,也開始為建立單獨的*社會科學院制定規(guī)劃,。10月25日,,鄧小平在政治局會議上受到批判,在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運動中,,政研室一度險被撤銷,,于1976年1月17日宣布不再領導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工作,社會科學院的建設計劃被迫中止,。
1976年秋,,“四人幫”被粉碎后,哲學和社會科學文化事業(yè)在撥亂反正中逐步復蘇,。1977年4月5日,,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向中央遞交《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改變名稱的請示報告》。5月7日,,中共中央批準了該報告,,決定將“*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改名為“*社會科學院”,地位與*科學院等同,,相當于部委一級,。學部時期的14個研究所全部劃歸過去。至此,,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正式從*科學院獨立出去,。11月24日,國務院頒發(fā)的“*社會科學院”印章正式啟用,。隨后,,中央正式任命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社會科學家,、*科學院原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胡喬木出任*社會科學院*任院長、黨組書記,。
1977年至1981年期間,,*社會科學院先后成立了工業(yè)經濟研究所、農村發(fā)展研究所,、財貿經濟研究所(現(xiàn)為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新聞研究所(現(xiàn)為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人口研究所(現(xiàn)為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現(xiàn)為民族文學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后與世界經濟研究所合并成立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美國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歐研究所(現(xiàn)為歐洲研究所)以及*社會科學雜志社,、*社會科學出版社、*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等16個研究和出版單位,。此外,,蘇聯(lián)東歐研究所(現(xiàn)為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西亞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這個時期劃歸*社會科學院。
進入21世紀后,,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印發(fā)《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2005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聽取了*社會科學院專題工作匯報,。胡錦濤同志強調:“辦好*社會科學院,做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關鍵在人,,在于抓好人才的培養(yǎng)和使用”。2005年12月26日,,*社會科學院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云山出席成立大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
2006年8月3日,,*社會科學院學部成立,,作為院務會議領導下的學術指導、學術咨詢和科研協(xié)調機構,。*社會科學部設立文學史學哲學部(后分立為文學哲學部,、歷史學部)、經濟學部,、社會政法學部,、國際研究學部、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評選出首屆學部委員47人,、榮譽學部委員95人。
2007年5月,,*社會科學院建院二十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致信祝賀,提出“努力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殿堂,,努力建設成為黨中央國務院重要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2011年3月,,*社會科學院正式啟動“哲學社會
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
2011年11月30日,,*社會科學院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后成立的首批跨學科,、綜合性,、創(chuàng)新型學術思想庫和新型研究結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社會科學院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分別在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亞洲與太平洋研究所和社會發(fā)展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而成,。三大戰(zhàn)略研究院旨在強化國家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亞太及國際戰(zhàn)略問題,、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研究,,不斷推出具有重要決策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更好地發(fā)揮*社會科學院作為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2012年4月26日,,經過三年的建設,研究生院新校區(qū)在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高教園區(qū)正式落成,。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北京
市副市長洪峰共同為新校區(qū)掛牌揭幕,。
2013年,*社會科學院啟動“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計劃”,,專門成立了*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與研究生院“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兼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3月28日,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學典禮在研究生院良鄉(xiāng)校區(qū)舉行,,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奇葆出席會議并講話,。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發(fā)揮*社會科學院作為*綜合性高端智庫的優(yōu)勢,,使其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知名智庫”。
新時期*社會科學院黨組提出的辦院宗旨和方針是: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實施科研強院,、人才強院、管理強院,,以深入研究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努力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堅強陣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殿堂,、黨和國家重要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為繁榮發(fā)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建設*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社會科學院學部(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是院務會議領導下的學術指導、學術咨詢和科研協(xié)調機構,,其職能是:
(一)審議*社會科學院中長期科研發(fā)展規(guī)劃,,對學術研究、學科發(fā)展和隊伍建設等重要問題提出建議,;
(二)組織協(xié)調跨學科和多學科研究,加強研究所及學科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與合作,;
(三)審議研究所的中長期科研和學科建設規(guī)劃,對重要研究領域的重大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
(四)受院委托,組織重要的全國性和國際性學術活動,,促進國內外學術團體交流與合作;
(五)受院委托,,組織對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交辦和委托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為國家決策提供學術咨詢和智力支持,;
(六)分析研究國內外學術發(fā)展趨勢和前沿問題,,對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和重大科學決策提出意見和建議,;
(七)組織學部委員對本學部內各研究單位學術評審中的學術爭議和學術糾紛,,進行仲裁;
(八)完成學部委員大會和學部主席團決定的各項任務和其他需要學部組織協(xié)調的工作,。
學部委員大會是*社會科學院學部的*組織形式,,其閉會期間的常設領導機構是學部主席團。主席團設主席,,現(xiàn)任主席是*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偉光教授。
所屬學部 | 研究院所 | |
文哲學部 | *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 |
*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含文化研究中心) | *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
歷史學部 | *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 |
*社會科學院*邊疆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 |
經濟學部 | *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濟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 | |
*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數(shù)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 |
*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 | |
社會政法學部 | *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 |
*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 | |
*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 ||
國際問題研究學部 | *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 | |
*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 | |
*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 |
*社會科學院和平發(fā)展研究所 | ||
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 | *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社會科學院*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
當代*研究所 | *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 |
*社會科學院院部職能部門設有:辦公廳、科研局(學部工作局),、人事教育局,、國際合作局、財務基建計劃局,、離退休干部工作局,、監(jiān)察局(直屬機關紀委)、基建工作辦公室,、創(chuàng)新工程綜合管理辦公室(人才交流培訓中心),、信息化管理辦公室。
1.*社會科學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辦并主管,,以出版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著作為主的*出版社。1993年首批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的“全國優(yōu)秀出版社”稱號,。主要編輯出版*社會科學院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文化界學者的中外文優(yōu)秀成果,,包括專著,、資料、教科書,、教參書,、工具書和普及性讀物;出版國外重要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中譯本,。
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直屬于*社會科學院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yè)學術出版機構。依托于*社會科學院豐厚的學術出版和專家學者兩大資源,,先后策劃出版了著名的圖書品牌和學術品牌“皮書”系列,、“列國志”、“社科文獻精品譯庫”,、“全球化譯叢”,、“氣候變化與人類發(fā)展譯叢”、“近世*”,、“博源文庫”等一大批既有學術影響又有市場價值的系列圖書,,形成了較強的學術出版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年發(fā)稿3.5億字,,年出版新書1200余種,,承印發(fā)行*社科院院屬期刊近70種。
3.*社會科學雜志社:*社會科學院直屬的報刊出版單位,,1979年成立,,編輯、翻譯出版《*社會科學》、《*社會科學》(英文版),、《歷史研究》,、《*社會科學文摘》以及《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等六種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并主辦《*社會科學報》,、承辦*社會科學網,。
4.*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簡稱社科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10月11日,,是**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全國*一所以培養(yǎng)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為主要任務的高等教育機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教育的*學府,。*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早在1956年就已開始培養(yǎng)研究生,。*社會科學院成立后,為盡快改變科研隊伍嚴重青黃不接的狀況,,以胡喬木為代表的院黨組決定,,立即啟動招收研究生的各項準備工作,成立招生領導小組,,并由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鄧力群擔任組長。8月19日,,*社會科學院向中共中央宣傳部并國務院遞交報告,,請示建立研究生院問題。8月25日,,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烏蘭夫、紀登奎,、余秋里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審閱了這份報告,,一致同意成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并確定其任務是為國家的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社會科學理論研究專門人才,。我國*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院由此誕生,,堪稱改革開放之初文化教育領域的“春風*枝”。周揚副院長出任研究生院首任院長,。
研究生院實行適合*社會科學院特點的“集中辦院,、按所設系、分片教學,、統(tǒng)一管理”的科研機構辦學體制,,即創(chuàng)辦研究生院作為*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統(tǒng)一的招生單位和學位授予單位,;研究生院的教學系依托*社會科學院各研究所設立,負責研究生專業(yè)課教學,,系主任原則上由所領導兼任,,導師從研究所高級研究人員中遴選和聘請;研究生院設立若干教學研究部(簡稱“學部”或“學科片”),,分片進行相關教學系研究生專業(yè)基礎課教學,;研究生院負責研究生公共課教學、日常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研究生院現(xiàn)設立了40個教學院系,,擁有二級學科博士點103個、碩士點109個,,已然成為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研究生院,;研究生導師均由包括*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在內的各研究所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實行“一帶一”的師徒制培養(yǎng)模式,。在建院30多年來僅培養(yǎng)的一萬余名畢業(yè)生中,,不僅產生了一大批人文社會科學家和智庫學者,還涌現(xiàn)出副國級干部數(shù)名,、省部級干部愈百名,、廳局級干部愈千名。
5.*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調查與數(shù)據(jù)信息中心)的前身是*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的情報研究室,,成立于1957年;1963年改名為學術資料研究室,;1977年以學術資料研究室為基礎組建了*社會科學院情報研究所,;1985年10月情報所與院圖書資料中心籌備組合并組成文獻情報中心;1992年10月改名為文獻信息中心,;1994年起組建*社會科學院圖書館�,,F(xiàn)在的*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和文獻信息中心為一個實體兩個名稱。
6.*社會科學院服務中心
7.*社會科學院文化發(fā)展促進中心
8.郭沫若紀念館:郭沫若紀念館位于什剎海旁邊
的前海西街18號,,是一個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的庭院式兩進四合院,。原為中醫(yī)世家樂達仁堂私宅的一部分,始建于民國初年,,1949年至1963年間先后作過蒙古駐華大使館和宋慶齡寓所,。1963年11月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5號遷入,至1978年病故,,在這里度過了他的晚年,。1982年這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人文科學發(fā)展公司(*經濟技術研究咨詢有限公司)
2.*經營出版?zhèn)髅郊瘓F
*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方志館,,轄方志出版社)
郭沫若(1949.10-1977)
*屆:1977-1982
院長:胡喬木
副院長:鄧力群,、于光遠、周揚、許滌新,、宦鄉(xiāng),、馬洪、張友漁,、武光,、宋一平、梅益
秘書長:劉仰嶠(1978.9-1979.4),、武光(1979.4-1979.10),、宋一平(1979.4-1979.10)、梅益(1979.10-1980.4)
第二屆:1982-1985
院長:馬洪
副院長:夏鼐,、錢鐘書,、劉國光、汝信
秘書長:梅益
第三屆:1985-1988
名譽院長:胡喬木
院長:胡繩
副院長:趙復三,、錢鐘書,、劉國光、李慎之,、汝信
秘書長:吳介民
第四屆:1988-1993
院長:胡繩
副院長:郁文,、劉國光、曲維鎮(zhèn),、江流,、錢鐘書、丁偉志,、李慎之,、汝信、鄭必堅,、趙復三
秘書長:劉啟林(1988.2-1992.4),、龍永樞(1992.5-1993.10)
第五屆:1993-1998
院長:胡繩
副院長:王忍之、汝信,、滕藤,、王洛林、劉吉,、龍永樞
秘書長:郭永才
第六屆:1998-2003
院長:李鐵映
副院長:王忍之(-2000.7),、 王洛林(-2006)、李慎明(1998-),、江藍生(-2006),、陳佳貴(-2009)、朱佳木(2000.7-2012.4),、高全立(2000.7-)
紀檢組長:李英唐(-2001.10),、林文肯(2001-2003)
秘書長:郭永才(-2000.7),、朱錦昌(2000-2006)
第七屆: 2003-2013
院長:陳奎元(2003.1—2013.4)
副院長:王偉光(常務)、李慎明,、高全立,、朱佳木(2000.7-2012.4)、李捷(2012.4-),、武寅,、李揚
紀檢組長:李秋芳(2003.8—2013.10)
秘書長:黃浩濤(2006.10秘書長、2000.6黨組成員—2013.7)
院長助理:郝時遠
副秘書長:譚家林,、晉保平,、高翔
男,漢族,,1950年2月出生,,山東海陽人,1967年11月參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共產黨,,中共中央黨校理論部哲學專業(yè)畢業(yè),研究生學歷,,哲學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xiàn)任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兼*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7—1978年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39團戰(zhàn)士、會計,、文書,、團政治處干事、連指導員,、團黨委委員
1978—1982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黨支部書記
1982—1984年 中共中央黨校理論部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黨支部書記
1984—1985年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講師
1985—1987年 中共中央黨校理論部哲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黨支部書記
1987—1992年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講師,、副教授、室主任(其間: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掛職鍛煉任秦皇島市委常委,、副書記)
1992—1993年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7月被評為教授)
1993—1994年 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常務副主任
1994—1995年 中共中央黨校校委委員,、教務部常務副主任
1995—1997年 中共中央黨校校委委員、教務部主任(1996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1997—1998年 中共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秘書長
1998—2007年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
2007—2013年 *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正部長級),,*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3年— *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兼*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2014年3月起),,*社會科學院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
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哲學,、*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兼任*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會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首席專家。主要著作有《利益論》,、《社會矛盾論》,、《王偉光講習錄》、《新大眾哲學》等,。
1955年 | 艾思奇 · 包爾漢 · 陳伯達 · 陳翰笙 · 陳望道 · 陳寅恪 · 陳垣 · 鄧拓 · 狄超白 · 丁聲樹 · 杜國庠 · 范文瀾 · 馮定 · 馮友蘭 · 馮至 · 郭大力 · 郭沫若 · 何其芳 · 侯外廬 · 胡喬木 · 胡繩 · 黃松齡 · 馬敘倫 · 馬寅初 · 季羨林 · 翦伯贊 · 金岳霖 · 黎錦熙 · 李達 · 李亞農 · 李儼 · 劉大年 · 羅常培 · 駱耕漠 · 呂叔湘 · 呂振羽 · 茅盾 · 潘梓年 · 千家駒 · 錢俊瑞 · 沈志遠 · 湯用彤 · 陶孟和 · 王力 · 王學文 · 王亞南 · 魏建功 · 吳晗 · 吳玉章 · 夏鼐 · 向達 · 許滌新 · 薛暮橋 · 楊樹達 · 楊獻珍 · 尹達 · 于光遠 · 張稼夫 · 張如心 · 鄭振鐸 · 周揚 |
1957年 | 嵇文甫 · 陸志韋 · 呂澂 |
*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和榮譽學部委員,,是*社會科學院的*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社會科學院在職專家學者,,可被推薦并當選為學部委員;符合學部委員條件的離退休老專家,,在職專家中年滿80周歲,、不擔任行政職務符合學部委員條件者,可由*社會科學院授予榮譽學部委員稱號,。*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并不是延續(xù)上世紀五十年代*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學部委員稱號。有學者認為,,目前建立*社會科學院院士制度的條件基本成熟,,但如果馬上設立院士制度還存在某些困難,因此可先在*社會科學院恢復學部委員制度,,為今后過渡到院士制度奠定基礎,。
2006年,,*社會科學院首批47名學部委員、95名榮譽學部委員正式產生,。2011年,,*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大會召開,增選10名學部委員,,38名榮譽學部委員,。2014年7月16日又產生了第三批學部委員4名。
一,、*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61人:
單位 | 姓名 | 研究領域 |
院部 | 陳佳貴 | 工業(yè)經濟,、企業(yè)管理 |
院部 | 江藍生 | 漢語歷史語法與詞匯 |
院部 | 劉國光 | 經濟學 |
院部 | 江流 | 科學社會主義 |
院部 | 冷溶 | 科學社會主義和鄧小平理論研究 |
院部 | 汝信 | 哲學、美學 |
院部 | 王偉光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院部 | 蔡昉 | 勞動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靳輝明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李崇富 | 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 |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程恩富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文學研究所 | 楊義 | *現(xiàn)代文學,、古代文學 |
民族文學研究所 | 朝戈金 | 少數(shù)民族文學、民俗學 |
哲學研究所 | 李景源 |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 |
哲學研究所 | 葉秀山 | 西方哲學 |
語言研究所 | 沈家煊 | 句法與語義學,、語言學理論 |
世界宗教研究所 | 卓新平 | 宗教學、宗教哲學 |
世界宗教研究所 | 魏道儒 | 佛 教 |
外國文學研究所 | 黃寶生 | 梵文,、巴利文 |
考古研究所 | 劉慶柱 | 漢唐考古學 |
考古研究所 | 王巍 | 商周考古 |
近代史研究所 | 耿云志 | 近代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 |
近代史研究所 | 張海鵬 | *近代史,、臺灣史 |
歷史研究所 | 陳祖武 | 清代學術史 |
歷史研究所 | 林甘泉 | *古代社會經濟史 |
歷史研究所 | 陳高華 | *古代史 |
歷史研究所 | 宋鎮(zhèn)豪 | *古代史,、古文字學 |
歷史研究所 | 王震中 | 先秦史 |
世界歷史研究所 | 廖學盛 | 世界歷史、古希臘史 |
經濟研究所 | 劉樹成 | 宏觀經濟學 |
經濟研究所 | 張卓元 | 政治經濟學,、價格學 |
經濟研究所 | 朱玲 | 發(fā)展經濟學 |
工業(yè)經濟研究所 | 呂政 | 工業(yè)發(fā)展理論 |
工業(yè)經濟研究所 | 周叔蓮 | 工業(yè)經濟,、企業(yè)管理 |
工業(yè)經濟研究所 | 金碚 | 產業(yè)經濟學 |
金融研究所 | 李揚 | 金融學、財政學,、宏觀經濟 |
金融研究所 | 王國剛 | 金融學 |
農村發(fā)展研究所 | 張曉山 | 農業(yè)經濟,、農村組織與制度 |
數(shù)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 李京文 | 技術經濟與管理 |
數(shù)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 汪同三 | 數(shù)量經濟學 |
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 | 楊圣明 | 消費理論、市場理論 |
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 | 高培勇 | 財政學 |
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 田雪原 | 人口學,、人口經濟學 |
社會學研究所 | 景天魁 | 發(fā)展社會學 |
社會學研究所 | 李培林 | 企業(yè)組織與社會發(fā)展 |
法學研究所 | 鄭成思 | 國際法,、民法、知識產權法 |
法學研究所 | 王家福 | 民商法,、法理學 |
法學研究所 | 梁慧星 | 民商法學 |
法學研究所 | 王叔文 | 憲法學 |
法學研究所 | 李林 | 法理學 |
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 郝時遠 | 民族理論,、國內外民族問題 |
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 史金波 | *民族歷史,、西夏文史 |
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 何星亮 | 民族學 |
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 | 張?zhí)N嶺 | 世界經濟,、國際關系 |
拉丁美洲研究所 | 蘇振興 | 拉丁美洲經濟與政治研究 |
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 余永定 | 世界經濟、宏觀經濟學 |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 李靜杰 | 國際政治 |
歐洲研究所 | 裘元倫 | 歐洲經濟 |
歐洲研究所 | 周弘 | 歐洲現(xiàn)代政治,、社會,、外交 |
圖書館 | 黃長著 | 世界語言的分類與使用,、圖書館學、情報學 |
研究生院 | 方克立 | *哲學 |
二,、*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133人
首批95人:丁偉志,、丁守和、于光遠,、于祖堯,、仇士華、孔繁,、王仲殊,、王慶成、王貴宸,、王耕今,、鄧紹基、劉世德,、劉海年,、劉起吁、劉楠來,、劉魁立,、呂大吉、朱寨,、朱大渭,、朱紹文、何方,、何乃維,、何振一、何齡修,、余繩武,、余敦康、佟柱臣,、吳元邁,、吳宗濟、吳承明,、吳家竣,、張炯、張長壽,、張守一,、張澤咸、張振鹍,、張椿年,、李琮,、李奇(女)、李步云,、李道揆,、杜榮坤、杜繼文,、楊天石,、楊季康(女)、楊曾文,、汪海波,、汪敬虞、谷源洋,、邵榮芬,、陸學藝、陳燊,、陳之驊,、陳樂民、陳啟能,、陳寶森,、陳棟生、陳筠泉,、陳毓羆,、周定一、巫白慧,、龐樸,、金宜久、柳鳴九,、胡慶鈞,、趙人偉、趙風歧,、姚介厚,、駱耕漠、徐葵,、徐蘋芳,、徐崇溫、浦壽昌,、涂紀亮,、賈芝、資中筠、郭松義,、錢中文、高恒,、高莽,、高滌陳、梁存秀,、黃心川,、黃紹湘(女)、葛佶(女),、董衡巽,、道布、照那思圖,、蔡美彪,、樊亢(女)、樊駿,、戴園晨,、瞿同祖;
第二批38人:馬西沙,、仁欽道爾吉,、吳云貴、李文俊,、李惠國,、陳鐵民、羅希文,、郎櫻,、侯精一、郭宏安,、王宇信,、王曾瑜、盧鐘鋒,、任式楠,、呂一燃、余太山,、張顯清,、張海濤、李瑚,、黃展岳,、王松霈、劉文璞、孫世錚,、宓汝成,、經君健、鄭友敬,、聶寶璋,、馬驤聰、白鋼,、劉堯漢,、孫宏開、楊一凡,、王金存,、馮昭奎、陸南泉,、徐世澄,、陶文釗、項啟源,。
至1991年底,,*社會科學院有各類工作人員4865人,其中科研業(yè)務人員3907人,,占全院總人數(shù)的80%,。他們分別承擔科學研究 、書刊編輯,、文獻整理,、資料翻譯、圖書管理和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科研業(yè)務工作,�,?蒲袠I(yè)務人員中,具有相當于副教授和教授的高級專業(yè)職務的人員1539名,,具有相當于講師或助理教授的中級專業(yè)職務的人員1428名,,這是科研業(yè)務工作的基本力量。他們中擁有一批學術造詣高深,,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名的專家學者和在學術理論研究方面嶄露頭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至1992年初,*社會科學院有30名科研人員被國家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有156名享有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是全國社會科學研究隊伍后備力量的重要培養(yǎng)基地之一。1978~1991年的13年間,,它培養(yǎng)并向院內外輸送了有專長的博士研究生184人,、碩士研究生1990人,。同時,*社會科學院每年也從全國各大專院校吸收一定數(shù)量的研究生,、大學生充實院內各研究所的科研業(yè)務隊伍,,以利于學科知識的交流和理論的發(fā)展。*社會科學院每年還有計劃地向國外高等學院和有關科研機構派遣進修生和訪問學者,,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學習和借鑒國外社會科學的先進理論和方法,提高科研人員的業(yè)務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是與國家五年計劃的實施同步進行的,。*社會科學院除組織各研究所承擔相當數(shù)量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研究項目外,,還根據(jù)國家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和各學科的特點及其發(fā)展,,確定院重點項目和所重點項目。同時積極承擔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或委托的國家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中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研究任務,。重點研究項目通常是以課題組的形式進行的,,參加者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特長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選擇研究任務,。許多重大課題,,由多學科的學者參加,利用多學科綜合優(yōu)勢,,進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業(yè)務人員,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和興趣,,獨立地進行研究,。
文獻資料的積累和利用,是各學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條件,。*社會科學院設有綜合性的圖書館,,絕大部分研究所設有專業(yè)性的圖書館,擁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獻資料,,館藏圖書已達537萬余冊,。其中包括了相當數(shù)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圖書,。*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文獻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別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建立了圖書資料交換關系,,并通過各種動態(tài)性,、資料性刊物和文獻題錄,、論文索引等信息載體,為科學研究工作提供豐富的資料和學術信息,。
*社會科學院以學術著作,、科學論文、調查研究報告,、資料翻譯和文獻整理等形式向社會各界提供科研產品,。建院以來,共出版學術著作4293本,,科學論文54517篇,,調查報告、研究報告7268份,,翻譯著作2787本,,翻譯論文16108篇,以及相當數(shù)量的古籍整理,、�,?薄⒆⑨�,、各種工具書和普及讀物,。年平均出版學術著作300本、科學論文3890多種,、研究報告510多篇,。
這些科研成果闡述、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發(fā)展戰(zhàn)略決策提供理論依據(jù)及政策咨詢;為社會發(fā)展和民主法制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實施方案,;整理和弘揚傳統(tǒng)歷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科學文化,,推動學科建設,。許多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考古》,、《哲學研究》、《經濟研究》,、《法學研究》,、《文學評論》,、《世界經濟》等近90種學術刊物,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和學術信息,。以出版學術著作為宗旨的*社會科學出版社,、社科文獻出版社和經濟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會科學研究著作,為*社會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廣泛地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是*社會科學院長期堅持的方針,。近些年來對外學術交流不斷發(fā)展。在交流規(guī)模上,,從1978年10多批數(shù)十人次發(fā)展到1995年1398批,、4100多人次。在地區(qū)分布上,,*社會科學院對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同國外約200多個社科研究機構、學術團體,、高等院校,、基金會和政府有關部門建立了交流關系,,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簽定了交流協(xié)議,。交流對象既有發(fā)達國家,也有廣大發(fā)展*家,。許多國家的元首,、政府總理、內閣長官及政界,、學界著名人士到*社會科學院進行訪問,、講演,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國際機構代表以及海外記者也經常來*社會科學院開展學術訪談,。頻繁的交流活動,不僅促進了*社會科學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增進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關系,。
*社會科學院的對外交流,有互派學者考察訪問,、開展合作研究,、互派長期留學進修生、舉辦雙邊或多邊學術研討會,、互邀學者講學等多種形式,。近年來,各個學科,,無論是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等傳統(tǒng)學科,,還是與*經濟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法制建設和創(chuàng)造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在對外學術交流中都得到了發(fā)展,科學研究工作開展得更加活躍,。
日益發(fā)展的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對繁榮*社會科學事業(yè)、促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社會科學院將對外學術交流與課題研究和學科建設緊密結合,,通過對外學術交流,促進重點科研項目和學科發(fā)展,。一批研究人員通過留學進修和訪問交流,,拓寬了學術視野,業(yè)務上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許多人已成為科研骨干或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