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生活服務 > 旅游資訊 > 旅游景點 > 北京景點

頤和園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頤和園
網站熱點:
頤和服務,頤和景觀,頤和文化,頤和文創,虛擬頤和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4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4 9:07:26
網站介紹:
頤和園官方網站
網站百科

簡介/頤和園

頤和園(the Summer Palace)是清代皇家花園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較后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

乾隆繼位以前,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區到香山公園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一帶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它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面積290萬平方米,水面占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最有特色的是園內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烘托園林整體的美。

全園有各式建筑3000余間,園內布局可分為政治、生活、游覽三個區域。政治活動區,以仁壽段為中心,是過去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辦理朝事、會見朝臣、使節的地方。生活居住區,以玉瀾堂、宜蕓館、樂壽堂為主體,是清朝時慈禧、光緒及后妃居住之地。風景游覽區,以萬壽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為主,是全園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園林概況/頤和園

園林布局

頤和園(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前身清漪園,為三山五園(三山是指萬壽山香山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別建有三園清漪園靜宜園靜明園,此外還有附近的暢春園圓明園,統稱五園)中較后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動用448萬兩百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

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銀兩(據專家考證,應為500至600萬兩白銀),由樣式雷的第七代傳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地。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許多珍寶被劫掠一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復。后來在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1949年之后政府不斷撥款修繕,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現存規模*,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世界紀錄協會*現存*皇家園林。[1]

歷史沿革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較后建成的一座。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同遭嚴重破壞。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以海軍軍費的名義籌集經費)修復此園,改名為“頤和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結束。頤和園成為晚清*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1924年,頤和園辟為對外開放公園。

區域劃分

慈禧大力修復此園的目的乃為了避暑和頤養天年,她獨獨看中了這塊具有“萬壽”名稱的寶地。從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由于慈禧常需在這里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為此在園的前部專門建置了一個宮殿區和生活居住區,所以頤和園是一個兼具“宮”,“苑”雙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園林。全園可大致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區。宮廷區

由于頤和園兼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因此,在進園的正門內建置一個宮廷區作為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的地方。宮廷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組成多進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對獨立于其后的面積廣闊的苑林區,二者既分隔又有聯系。其中,以仁壽殿為中心,仁壽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蕓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蕓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苑林區

苑林區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萬壽山東西長約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約占全園面積的78%,湖的西北端繞過萬壽山西麓而連接于北麓的“后湖”,構成山環水抱的形勢,把湖和山緊密地聯成一體。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云殿、排云門、云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梁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廊”。長廊之前即是碧波蕩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萬壽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環境幽雅,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后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2]

造園手法

萬壽山,屬燕山余脈,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筑群。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經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云閣。后山有宏麗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臺亭閣,登臨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于島堤分隔,湖面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區建筑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滟水光,呈現一派富于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

萬壽山的南坡(即前山)瀕昆明湖,湖山聯屬,構成一個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這里的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著園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連續展開、如錦似繡的風景畫卷。前山接近園的正門和帝、后的寢宮,游覽往返比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園內主要建筑物均薈萃于此。造園匠師在前山建筑群體的布局上相應地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筑群,從湖岸直到山頂,一重重華麗的殿堂臺閣將山坡覆蓋住,構成貫穿于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筑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筑物──帝、后舉行慶典朝會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閣”。后者就其體量而言是園內*建筑物,閣高約40米,雄踞于石砌高臺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攢尖頂的形象在園內園外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軒昂,凌駕群倫,成為整個前山和昆明湖的總綰全局的構圖中心。與中央建筑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園林中最長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體量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鑲嵌在蔥蘢的蒼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莊、典麗的中央建筑群。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萬壽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與宮墻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宮墻,并與南岸的真山脈絡相配合而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寬有窄,時收時放,泛舟后湖給人以山復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為園內一處出色的幽靜水景。

后山的景觀與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郁,山道彎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致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面,均能隨地貌而靈活布置。后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后山的建筑除諧趣園和霽清軒于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殘缺不全,只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全園以水面為中心,以水景為主體,環池布置清樸雅潔的廳、堂、樓、榭、亭、軒等建筑,曲廊連接,間植垂柳修竹。池北岸疊石為假山,從后湖引來活水經玉琴峽沿山石疊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聲入景,更增加這座小園林的詩情畫意。

人文環境

多年以來,頤和園管理處以“文化建園”為宗旨,用“一種精神五種意識六個一流”的企業文化統領職工,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推進頤和園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環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觀為頤和園的核心保護內容,建立了完整的頤和園保護管理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頤和園加快了建設和保護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資恢復了四大部洲、蘇州街、景明樓、澹寧堂、耕織圖等景區,積極參與周邊環境改造,延續頤和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恢復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設了國內園林系統內*文昌院博物館。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近年來,頤和園先后獲得了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首批國家AAAA級景區等諸多榮譽稱號,2000年順利通過國際標準化的ISO9000和14000質量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使頤和園的管理、保護、研究邁上了規范、科學、法制的管理軌道。

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

文化遺產評定

中文名稱:頤和園

英文名稱:Summer Palace

批準時間:1987年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北京頤和園,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臺、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杰作。頤和園,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麗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于公元1750年,時值*較后一個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時期;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并于兩年后改名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從此,頤和園成為晚清*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后,光緒被長期幽禁在 園中的玉瀾堂;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頤和園成為**統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緒在這里坐朝聽政、頒發諭旨、接見外賓。

遺產保護

殘破的石質畫舫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頤和園于1987年被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頤和園如下:
“北京頤和園,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臺、長廊、殿堂、廟宇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杰作。”

建設與修繕/頤和園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這是一座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的大型天然山水園。

萬壽山和昆明湖早在建園之前就已經是北京西北郊風景名勝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自然景觀以及某些人文景觀都與此后的園林造景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考查頤和園的歷史也就不應局限于園林本身,而必須追溯其早年風景建設的情況。

建園以前北京的西北郊,素稱“神京右臂”的西山峰巒連綿自南趨北,余脈在香山的部位兜轉而東,好像屏障一樣遠遠拱列于這個平原的西、北面。在它的腹心地帶,兩座小山崗雙雙平地突起,這就是玉泉山和萬壽山。附近泉水豐沛,湖泊羅布,遠山近水彼此烘托映襯,形成有如江南的優美自然景觀,實為華北地區所不多見。
早在遼金時期,香山玉泉山就有了皇家行宮別苑的建置。

元代,萬壽山叫做甕山,以其山形似甕而得名。山的南面地勢低洼的地帶匯聚玉泉山諸泉眼的泉水,潴而成為一個大湖名“甕山泊”,也叫七里泊或大泊湖,這就是昆明湖的前身。

北京城西南面的永定河,由于泥沙淤塞,河床極不穩定,河水經常處于暴漲暴落,難于控制的狀態。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營建新的都城“大都”時,將玉泉山的泉水導引入城作為宮廷的專用水,百姓不能截取,甚至“濯手有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為了補給大運河北端的水量,保證漕運暢通,在昌平的白浮村筑堰攔蓄神山諸泉之水,先西行然后轉南,流經青龍橋再繞過甕山而匯聚于甕山泊,于甕山泊往南開鑿河道,沿河加筑大堤以障水南行,從和義門(今西直門)北之水門入城,在河道的南段先后修建了百座閘門——高亮橋閘和廣源閘以控制水的流量,然后穿城而過,經通惠河注入通州的大運河。經過這一番整治之后,通惠河航運暢通,南方的糧船可以直達大都城內的積水潭。甕山泊也從早先的天然湖泊改造成為具有調節水量作用的天然蓄水庫,水位得到控制,環湖一帶出現寺廟、園林的建置,逐漸發展成為西北郊的一處風景游覽地。

環湖一帶的建置,比較重要的有兩處:一處是甕山西面、甕山泊北岸的“大承天護圣寺”此寺規模十分鋸麗,寺前的湖中架水閣兩座、寺后建園林,元代皇帝到甕山泊游覽時經常駐蹕于此。另一處在甕山東南,是元中書令耶律楚材的墓園。

明代,甕山泊改稱“西湖”。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南方來的移民在西湖以東,今海淀鎮以北的多泉眼的丹棱一帶開辟水田,貴戚,官僚也紛紛占地造園。眾多的私家園林增益了這一帶天然風景的人工點染,并與玉泉山、西湖的景觀聯成一片,所謂“風煙里畔千條柳,十里清陰到玉泉”西北郊風景區的范圍更往東擴大了。

明初建都南京的一段時期內,大運河停止漕運,它的白浮上源以及西湖以北,元代開鑿的一段水道由于年久失修而淤塞。朱棣遷都北京,漕運重開,這一段水道已不能使用。遂于成化七年(1471)改引玉泉山之泉水東流注入西湖,以代替白浮神山泉水作為接濟通惠河的上源,同時也兼供大內宮廷用水,西湖在北京供水系統中的地位就更為重要了。

這時候,玉泉山、甕山、西湖之間山水聯屬,三者在景觀上互為借資的關系十分密切。玉泉山的山形輪廓秀美清麗,故時人多以玉泉與西湖并稱。至于甕山,山形比較呆板而又是一座“土赤濆,童童無草木”的禿山,也就不大受到游人的重視。

大承天護圣寺于宣德二年(1427年)重修后改名功德寺,前后一共七進院落,皇帝常在此駐蹕并留輦仗寺中,是當時北京的一座著名佛寺。功德寺以及西湖一帶的其它寺廟如湖東岸的龍王廟等號稱“環湖十寺”。此外,沿湖還有一些小園林,如明武宗朱瞻基修筑的“釣臺‘等。

弘治七年(1494年),明神宗朱翊鈞乳母助圣夫人羅氏出資在甕山南坡的中央部位興建園靜寺,據明人的描寫,此寺“因巖而構,甃為石磴。游者拾級而上,山頂有屋曰雪洞,俯視湖曲,平田遠村,綿亙無際”。“寺門度石橋,大道通湖堤,門內半里許,從左小徑登臺,精蘭十余。室之西,殿三楹,左右精舍一間,據山面湖”。 

清初,西湖甕山的情形大致和明代差不多。不過寺廟、園林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傾圮,有的處于半荒廢狀態,遠不如當年之盛況了。康熙時,內務府上駟院在甕山設馬廄。凡犯有過錯的官監均先“發往甕山鍘草”一年,然后再行定罪。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乾隆十四年。

清漪園時期乾隆九年(1744年),作為皇帝長期居住的離宮御苑圓明園擴建工程告一段落,清高宗弘歷寫了一篇《圓明園后記》。文中夸耀這座園林規模如何宏偉,園景如何綺麗,譽之為“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暗示自己不再建國,并且明白告誡“后世子孫不舍此而重費民力以創建苑囿。”然而,事隔不久,另一座大型的皇家園林——“清漪園”,又在圓明園的西面破土動工了。

弘歷之所以甘冒自食其言的非議而興建清漪園,足證此園必然有其不能不建的原因。也就是說,作為建國基地的西湖和甕山具備著西北郊先已建成的皇家諸園所沒有的優越的地貌條件。這個地貌條件對于以享用園林之樂作為奢靡生活主要內容的弘歷而言,實有著十分強烈的吸引力。

西北郊先已建成的諸園之中,圓明、暢春均為平地造園,雖然以寫意的手法縮移摹擬江南水鄉風致的千姿百態而作集錦式的大幅度展開,畢竟由于缺乏天然山水的基礎,并不能完全予人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香山靜宜園是山地園。玉泉山靜明園以山景而兼有小型水景之勝,但缺少開闊的大水面。唯獨西湖是西北郊*天然湖,它與甕山所形成的北山南湖的地貌結構,不僅有良好的朝向,氣度也十分開闊,如果加以適當的改造則可以成為天然山水園的理想建園基址,這番意思在清漪園動工的時候弘歷為董邦達所繪《西湖圖》的題詩中已經約略透露出來了。若干年后,弘歷又在《萬壽 山清漪園記》中提到“然而暢春以奉東朝,圓明以恒蒞政、清漪、靜明,一水可通,以為幾清暇散志澄懷之所………。園既成,過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嘗度昏,猶初志也”。就是說,清漪園離他居住的圓明園和皇太后居住的暢春園都很近,又介于圓明園與靜明園之間,與后者有水路可通,往返十分方便。此四者若在規劃上貫聯起來,即能構成一個功能關系密切,景觀又可以互為借資的整體——一個包含著平地園、山地團、山水園的多種形式的龐大園林集群。可謂一園建成,全局皆活,對于這一點,弘歷是能夠理解并早有矚意的,此其一。

其次,圓明、暢春、靜宜、靜明諸園都是在上代的基礎上擴建而成,規劃設計不免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既定格局的限制,牽就拘礙的情況在所難免。而甕山西湖的原始地貌則可以完全按照弘歷的意圖加以改造,園林的規劃建設也能夠按照他的想法自始至終一氣呵成。

這兩點,大概就是弘歷所以繼圓明諸園建成之后,”又復在甕山西湖興建清漪園的真正原因。

既然自食其言而不惜再耗國家另建新園,勢必要尋找適當的借口以便杜絕朝野的清議。當時,正好有兩件與甕山西湖有關的事情促成了弘歷建園愿望和實現。

*件事情是建佛寺為母后祝壽

乾隆十六年適逢皇太后鈕祜祿氏六十整壽,一向標榜“孝治天下”的弘歷,為慶祝母后壽辰,于乾隆十五年( 1750年)選擇甕山圓靜寺舊址興建大型佛寺“大報恩延壽寺”。同年三月十三日發布上諭,改甕山之名為“萬壽山”。與佛寺建設的同時,萬壽山南麓沿湖一帶的廳、堂、亭、樹、廊、橋等的園林建筑已經作出設計估算,陸續破土動工。

第二件事情是西北部水系的整理乾隆初年的北京西北郊,隨著圓明、暢春等大小園林陸續建成,水量消耗與日俱增。當時,園林供水的來源除流量較小的萬泉莊水系外,主要依靠玉泉山匯經西湖之水。而后者正是供給北京大內宮廷的主要水源,也是溝通北京城與大運河之間的通惠河的上源。如果上源被大量截流而去,則不僅宮廷用水不濟,漕運也將要受到影響。另外,明代以來西湖堤經常潰決,危害農田,威脅暢春園。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乃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天,開始進行西北部規模*一次水系整理工程。工程的主要內容有兩項:一、修整玉泉山、西山一帶的泉眼和水道;二、疏浚、開拓西湖作為蓄水庫,并建置相應的閘涵。

工程開始之前,弘歷曾派人詳細考查通惠河的水源情況,并撰寫《麥莊橋記》一文。文中談到“寸之伏脈者其流必長,亦如人之有蘊藉者其德業必廣。如京師之玉泉匯而為西湖,引而為通惠,由是達直沽而放渤海。

后期修繕

從1914年前的皇家園林到后來收歸國有的公共園林,頤和園已對公眾開放了整整一百年。2014年,頤和園啟動建國后*修繕工程——園墻修繕。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預計2015年3月完工。屆時,頤和園長約7.9公里的園墻將修繕近半。此外,作為清代宮廷重要的“祈雨”場所,南湖島的修繕工程也將于2014年年底竣工。修繕計劃園墻現代設施將被剔除。因為地震等原因園墻受損,并且解放后在修繕園墻時也曾對園墻補設過一些現代設施,因此這次園墻大修除了根據墻體開裂、鼓閃情況進行補修,同時還把一些水泥或者其他的現代物給剔除出來,補換一些更加堅固,且符合園墻形制的材料。

南湖島修繕年底將竣工。除了園墻,頤和園今年的另一項重要古建修繕項目南湖島修繕工程也將于年底竣工。目前的修繕正在進行彩畫貼金等工序,年底前將完工。此次南湖島修繕,是想通過對頤和園重要景觀的維護,使這里的文化能更好地向觀眾展現展示。

揭秘

降水少昆明湖無影響。從解放后開始,昆明湖的水一直是密云水庫供水,中間有一段時間由于北京干旱,曾改用官廳水庫的水來供水,但是當年和后期,由于水質不好,昆明湖產生過嚴重水華,所以沒兩年又換回密云水庫的水。她表示,雖然今年降水較少,但是昆明湖的水位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修繕背景2011年園墻曾坍塌近6米。黃褐色虎皮石砌筑的頤和園園墻,長達近8公里。其中,北面園墻建于清乾隆時,東、南、西三面園墻建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于年代久遠,雖然每年進行保養性修繕,但并未進行系統性整修,存在墻體高矮不一、用料雜亂、墻體開裂、鼓閃的現象,墻體存在大范圍安全隱患,且出現過局部坍塌情況。2011年2月10日凌晨,頤和園霽清軒南側,一段光緒時期修筑的老園墻發生坍塌,墻體坍塌長近6米,高近5米,其鄰近墻體也存在安全隱患。

楹聯玻璃罩研發除塵工具。為保護楹聯,頤和園在楹聯上加裝了扇形玻璃材質保護罩,由于其弧形的特殊結構,一般的工具無法伸入內側清潔,時間一長保護罩內側逐漸形成了一層“塵埃膜”,嚴重影響觀賞效果。園務隊創新發明了楹聯除塵器,解決楹聯保護罩內側積塵無法清理的問題。楹聯除塵器為弧形工字結構,一端為26cm的除塵擦頭,另一端為12cm的手柄,中間是弧長55cm的弧形連接桿,與抱聯形成相同的弧度,使除塵器整體緊貼于抱聯內側扇面,達到伸入內部清理的目的。[3]

主要景區/頤和園

東宮門區

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征。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仁壽殿

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所陳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

樂壽堂

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居住和游樂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樂壽堂殿內設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盤,四只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臥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柜為乾隆時遺物。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這里的玉蘭花很有名,現在邀月門前一株是乾隆從南方移植來的。

玉瀾堂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南臨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后門直對宜蕓館。后檐及兩配殿均砌磚墻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后,曾把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緒皇帝的寢宮。

大戲樓

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臺。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于*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后臺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臺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演神鬼戲時,可從“天”而降,也可從“地”而出,還可引水上臺。

昆明湖

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蕩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筑。  

萬壽山前景區

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是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萬壽山原名金山、甕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閣為中心,形成了一組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筑群。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寶云閣。登臨山頂,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佛香閣

位于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筑;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筑精品。原閣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后,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排云殿

在萬壽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云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云山,但見金銀臺”,比喻似在云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云殿與牌樓、排云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云殿這組建筑是頤和園較為壯觀的建筑群體。 

石舫

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臺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

智慧海

是萬壽山頂*處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建筑外層全部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建筑顯得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筑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長廊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

長廊

長廊位于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1728米,共273間,是*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余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于*古典名著。  

畫中游

畫中游是萬壽山西部一組重要景點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兩層的樓閣,左右各有一樓,名“愛山”、“借秋”。閣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邊的是“澄暉閣”。建筑之間有爬山廊。由于地處半山腰,建筑形式豐富多彩,樓、閣、廊分別建在不同的等高線上,青山翠柏中簇擁著一組由紅、黃、藍、綠琉璃瓦覆蓋著的建筑群體,酷似一幅*山水畫。

聽鸝館

乾隆皇帝為其母看戲所建,內有兩層的戲臺,因古人常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的優美動聽,故名之為“聽鸝館”。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改建。在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前,慈禧經常在這里看戲,宴飲。現在聽鸝館已成為專營宮廷菜式的餐廳,先后接待服務過上百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聽鸝館飯莊是著名的宮廷菜系飯莊。

十七孔橋

坐落在昆明湖上,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石橋。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只。

銅牛

銅牛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銅牛是為鎮壓水患而設。

銅亭(寶云閣)

銅亭是*目前尚存的工藝*致、體量*銅鑄品之一。建在佛香閣西側的五方閣院中一座高4米的漢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間,高7.5米,重207噸。四面有菱花扇。雖為銅制,但完全按照木構架結構而做。東、南、西三面有門,門為四扇格扇門,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門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簾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為內外二層。

文昌閣

文昌閣在頤和國昆明湖東堤北端。原是一座城關,為清漪園的園門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現存城樓為光緒時(1875-1908)重建。城頭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間為三層樓閣。中層供奉文昌帝君銅鑄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銅騾一個,極富特色。

文昌院

文昌院位于文昌閣之東,文昌院博物館是*古典園林中規模*、品級*文物陳列館。 館內設有六個專題展廳,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書畫、古籍、琺瑯、鐘表、雜項等,類。由于頤和園特定的皇家環境,這些藝術品代表了當時*工藝水平,許多珍品在當時即為國之重器;館中還陳展了部分清代宮廷生活用品。  

后山后湖景區

位于頤和園最北部,建筑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四大部州

四大部州在萬壽山后山中部,是漢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萬平方米,因山順勢,就地起閣。前有須彌靈境(現改為平臺),兩側有3米高的經幢,后有寺廟群主體建筑香巖宗印之閣。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臺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層環狀“相輪”,表示佛經“十三天”。塔型別致,造型端莊美觀。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間有兩個凹凸不平的臺殿,一個代表月臺,一個代表日臺,象征著日月環繞佛身諧趣園。

諧趣園

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共有亭、臺、堂、榭十三處,并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

蘇州街

是后湖兩岸仿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游幸時開始“營業”。后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現在的景觀為1986年重修。  

專題展覽/頤和園

文昌院園藏文物展覽

文昌院,位于頤和園內文昌閣之東,是*古典園林中規模*、品級*文物陳列館。

館內設有六個專題展廳,陳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數以千計的頤和園精品文物,涵蓋了*傳世文物的諸多門類。它們與帝后生活密切相關,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是*皇家文化*真實性的物證。

耕織圖景觀文化展覽

耕織圖位于頤和園西北部,是頤和園在清漪園時期頗具江南水鄉風情的獨特園林景觀。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當年,昆明湖與玉泉山之間河湖交錯;乾隆造園時又特意將原在城內、專門負責為宮廷織造絲綢布料的內務府織染局遷到此處,組成了一處生活氣息。濃郁的園林景區。因此乾隆將其命名為“耕織圖”,意寓著一幅洋溢男耕女織生活情趣的幽美圖畫。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景區內只有一塊乾隆御題的耕織圖石碑存留至今;1886年至1895年,這里成為清朝專門培養滿族海軍人才的昆明湖水操學堂;再之后,耕織圖地區的功能和歸屬幾經變化,最終成為廠房和生活區,園林景觀完全喪失。

水木自親殿專線展覽

樂壽堂建筑群的宮門,五間穿堂殿,前有石造雕欄臨水碼頭。慈禧太后走水路出入頤和園時,常在此碼頭上下船,清末在殿內裝設了*條皇家御用電話專線。

1908年,清政府開通了頤和園水木自親殿至西苑(中南海)來薰風門東配殿專備上用的電話專線,專供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使用,致使頤和園成為當時*的政治、軍事及外交指揮中心。這是*歷史上*條皇家御用電話專線。

1902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西逃西安返京后,深切體會到通信快捷對處理軍政事務的重要,架設開通了北京城(外務部)至頤和園步軍衙門公所電話線;隨后,清政府又相繼籌辦開通了東單二條電話局、海淀西苑電話二分局,連通了頤和園與清廷各府衙、八旗各軍營的電話線路,形成了北京電話網絡的雛形。 

類似“頤和園”
與“頤和園”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