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生活服務 > 旅游資訊 > 旅游景點 > 江蘇景點

鎮江西津渡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鎮江西津渡
網站熱點:
門票預訂,鎮江西津渡,西津渡,西津渡街區,西津渡博物館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1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4 9:07:54
網站介紹:
西津渡,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鎮江城西的云臺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這里共有文物保護單位 12 處,其*家級文物西津渡保護單位3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鎮江西津渡,早晚都得來!
網站百科

歷史/鎮江西津渡

古時候,這里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涌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六朝時期,這里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里登岸的。東晉隆安五年 (401) ,農民起義軍領袖孫恩率領“戰士十萬,樓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鎮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斷南北聯系,以圍攻晉都建業(今南京),后被劉裕率領的北府兵打敗。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以后,皇后武則天臨朝稱帝,徐敬業、駱賓王等在揚州發動武裝暴動,駱賓王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著名檄文《為徐敬業討武 曌 檄》,一時天下震動。兵敗后,徐敬業、駱賓王等渡江“奔潤州,潛蒜山下”。宋代,這里是抗金前線,韓世忠曾駐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來,發生在這里的重要戰事有數百次之多。

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馬可· 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許多為后人傳誦的詩篇。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于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稱為“西津渡”。這里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后,由于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

三國時期,這里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唐代以后這里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巡邏。宋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元朝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 波羅從揚州到鎮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見,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則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清代詩人于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歷史印記/鎮江西津渡

英國領事館舊址

英國領事館舊址是座19世紀后半葉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根據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長江沿線被迫對外開辟了五個通商口岸,鎮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臺山下沿江一帶被劃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這里修建了英國領事館。光緒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國人無端毆打*小販,數千被激怒的鎮江民眾憤而焚燒了領事館。現在的主樓是清政府賠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軍兵臨鎮江,鎮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結束了英帝國主義在鎮江享有的特權。

從建筑形制看,原英國領事館系歐洲古典建筑的變形,也稱“東印度式”建筑,是一組由五幢房子組成的建筑群。整個建筑為磚木結構,主體二層,局部三層,墻壁用青磚夾紅磚疊砌而成,勾白色燈草縫,鋼質黑色瓦楞屋面。辦公樓東立面的二三層有券廊,每層五個拱券,頂端中央的橫額上刻有“1890”字樣。領事館的其他四幢建筑分別是當時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領事和職工宿舍以及各種服務設施。領事住宅由東、西兩樓組合而成。西樓三層,東樓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兩樓檐高9米,用通道連接,屋面鋪鋼質黑色大波瓦,上面設有老虎窗。青磚墻壁,勾白色燈草縫,外面的門窗上下用紅磚做裝飾腰線,正面大跨度門窗上有弧形紅磚拱券,在拱角處設兩根圓形石立柱,起支撐和裝飾作用。整個建筑顯得端莊而典雅。

英國領事館舊址現屬鎮江博物館。館內珍藏著不同時代的文物3萬余件套,如西周時的鴛鴦尊、春秋時的雙螭首三輪銅盤、東吳時的青瓷罐、唐代的“論語”玉燭、宋代的影青雕塑孩兒瓷枕、禹跡圖碑、絹本南京府縣地圖、金棺銀槨、元代的青花瓷器、明代的《杏元雅集圖》等等稀世珍寶。

珍貴的文物和建筑藝術,以及近代史上那一幕幕令人感慨的往事,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外游人慕名而來。

主樓前的雕塑叫“宜侯夨簋雕像”。兩位古代荊蠻族婦女托舉的就是代表鎮江歷史的最早的象征“宜侯夨簋”。鎮江歷史上曾先后稱為朱方、谷陽、丹徒、京口、南徐、潤州。而“宜”則是鎮江一帶最早使用過的地名。今天的鎮江一帶是周康王時封給宜侯的領地。宜侯夨簋是1954年在鎮江東郊大港煙墩山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底部有12行銘文,計126字,能辨認出的有118字。郭沫若、唐蘭等著名考古專家認為,宜是地名,侯是封號,夨是人名,指吳國君主仲雍的曾孫吳國第五代堯國事周章,簋是指圓口四耳的器具。銘文記載了周康王時大封典的情況和宜地的歷史。

云臺閣

云臺閣位于西津渡景區,坐落云臺山北峰,2011年的4月破土動工。2014年的5月1日向游客開放。閣體是秉承宋、元古建風格的仿古建筑,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斗拱檐鈴,體制雄偉,是鎮江市古建筑歷史上體量較大的建筑,現已成為西津渡的核心景區之一。閣內是“鎮江城市發展主題館”,展現了3000多年城市發展和市井變遷的歷史過程。云臺閣經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由全國著名古建專家東南大學杜順寶教授領銜設計。建筑面積1672平方米,工程造價1800萬。屬于仿造宋元代古建筑,主體樓閣四層,總高31.5米,建筑面積1773.26平方米。是由亭、堂、閣組合成的一組整體輪廓跌宕多變的建筑群。主閣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前廳、飛花亭、蕭爽軒、廊以及主閣木作所有部分均采用高檔*柚木。主閣以高臺為基座,高四層(為“明三暗四”結構):一、二層四面環以外廊,北面出龜頭屋,斗拱用四鋪作;三、四層方形,每面三間,出平座,斗拱用五鋪作,屋頂采用方尖四面出廈造。寶頂采用優質錫青銅鑄造貼金的形式,重約3噸有余,凈高5.12米,底座寬2.05米,寶頂頂端距建筑物地面33.28米。加上67.8米的云臺山高度,共計高度超過100余米。

鄉賢丁逢原有【水龍吟·登潤州云臺閣有懷兼示】一闋,借景抒情,別具佳致。

飛花蕭爽千絲系,秋到揾香時候。云臺登極,古城似擲,新晴如驟。此意尋盟,相思不見,孤興依舊。正槐蔭落落,共誰盤踞,海桐好、渾成嗅。

重把梅坡前后,擬雙雙、鸊鷉白首。曾憐物我,一般聲氣,謝它恩誘。風雨淋浪,怎堪超岸,赤華青豆。趁情知所起,金山湖夜,更銀山晝。

五十三坡

佛教典籍《華嚴經》有一個勸人為善的故事。說是善財童子因為受到文殊菩薩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決定走遍全國尋訪圣賢,以求得進一步的升華。善財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饑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較后在觀世音菩薩的點化下大徹大悟,成為觀音的左脅侍。如今在全國各大寺廟都可以看到站在觀世音身邊參拜高知者的善財童子的塑像。據說善財童子參拜的*位高知者就是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師。現在焦山上還建有海云堂,以紀念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從這一故事中得到的啟發。我們每上一級臺階,仿佛就是參拜了一位圣賢,走完了53級臺階,也就意味著完成了對53位高人的求教。像善財童子一樣,陶冶了情操,凈化了思想。五十三坡計有53級臺階,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救生會

救生會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事實上,救生會的創設應追溯到宋代。救生會,顧名思義就是濟渡救生的意思,是帶有慈善性質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里,到唐代時還有20多里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每每風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聲格外驚心動魄。唐天寶十年(722),一次就有數十艘渡船沉沒;南宋紹興六年(1136)一艘渡船離岸不久即遇上風濤,連艄公在內的46名渡客無一生還。明萬歷十年(1582)的一陣狂風竟摧毀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軍事地位,加強安全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統治者更是將鎮江視為漕運咽喉。于是,當時的鎮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創設了救生會。清代后期,鎮江和揚州的紳士發起成立了京口救生會、瓜洲救生會和焦山救生會總局,專門從事義務打撈沉船和救生會事宜。

那時的救生船漆成紅色,俗稱紅船。桅桿上醒目地掛上一個虎頭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銅鑼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擋。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因為連年戰火,民生凋敝,救生會遂無以為繼,漸漸顯得力不從心。1923年,鎮江與揚州士紳再次聯手,成立了普濟輪渡局,并購買了一艘“普濟號”輪船從事渡江業務,大大減少了事故的隱患。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救生會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鎮江救生會從宋代開始創設,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時間還發展到南京、武漢等地,功不可沒。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可謂舉世無雙。

昭關石塔

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過街石塔。據專家考證,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劉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東西兩面都刻有“昭關”兩個字,故稱“昭關石塔”,也有人稱之觀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關石塔高約5米,分為塔座、塔身、塔頸、十三天、塔頂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昭關石塔塔座分為兩層,以“亞”字疊澀法鑿成,塔座上有一個復蓮座,塔身偏圓,呈瓶狀。再向上是亞字形塔頸,又有一個復蓮花座,再上面是十三天和仰蓮瓣座,仰蓮瓣座上有*,*背部刻有八寶飾紋,塔頂呈瓶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工程中的重大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意外地發現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只吐寶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在昭關石塔里發現的這兩個元代曼荼羅,在國內實屬罕見。有關專家據此認為,應將昭關石塔和曼荼羅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么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者用心之良苦。除鎮江西津渡古街這座過街石塔外,元代還在北京南口、居庸關、盧溝橋等地建造有過街石塔。可惜現在居庸關石塔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盧溝橋過街石塔早已不見蹤影。

昭關石塔現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據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等全國六位知名專家考古鑒定,一致認為昭關石塔是我國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

觀音洞

歷史上鎮江的江面是非常開闊的。老百姓有一句俗話說,“長江無風三尺浪”,一是說它的氣勢,二是指它潛藏的危險性。傳說,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腳踩祥云途經鎮江,親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毀人亡的慘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將掙扎在波濤中的遇難者救上了岸。人們感念于觀世音菩薩的恩德,在昭關石塔旁的山體上鑿成了觀音洞,表達了人們祈禱平安的一種美好愿望。

觀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豐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觀音洞的洞門外有一個三層的銅鼎,洞口上方有一塊石額,上面刻有“觀音洞”三個字,為宜興陳任旸所書。石額兩側懸掛著已故茗山法師題寫的對聯:

興無緣慈隨類化身紫竹林中觀自在

運同體悲尋聲救苦普陀巖上見如來

洞內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觀音立像。觀音菩薩左手持凈瓶,右手上指,神態嫻靜而安詳。觀音像兩側是已故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金山江天禪寺方丈慈舟法師的手跡:

二水匯流慈航普渡江寬當有岸

一洞鐘靈悲心慧眼法行自無邊

在觀音洞的兩側還有兩處神殿。東側是眼光菩薩的“普陀巖殿”,西側為地藏王菩薩的“地藏殿”。

在離觀音洞不遠的地方,有紫陽洞和鐵柱宮遺址兩處道教勝跡。紫陽洞是因為宋代道教金月派著名人物張紫陽真人曾在此居住,后人在這里供奉他,取名紫陽洞。鐵柱宮又稱為鐵柱行宮,因供奉兩晉道教明派“許祖”許遜真人而得名。近年考古發現洞內石鑿像臺、供臺平臺、燒香池以及歷代入洞臺坡、道路遺跡,出土了若干道教色彩的遺物。更令人稱奇的是,出土文物中還有圍棋子、骨牌等娛樂用品,骨牌上還刻有鐘鼎香案圖案。

待渡亭

顧名思義,待渡亭就是古人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也曾經在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們怕皇帝寂寞無聊,特地備下漁具讓皇帝釣魚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運氣好得出奇,頻頻有魚兒咬鉤,所以收獲頗豐,乾隆爺自然十分開心。原來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張大網,網里放了一大群魚,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這就不足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稱之為釣魚臺也是名副其實的。

超岸寺

位于西津渡古街的最西端,附近的玉山為當時的大碼頭。唐代大詩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王安石、陸游等人都曾在這里候船等待過江,并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其中膾炙人口的是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這是一首題壁詩,是作者親筆題寫在西津渡某座小樓墻壁上的。這首詩意境凄美,畫面感極強,與唐張繼寫的《楓橋夜泊》同寫“客愁”,各臻妙境。當年康熙皇帝南巡,登上西津渡碼頭后也曾在這里駐足休憩。

超岸寺舊為玉山報國寺,始建于元代至大三年(1310)。寺內原有觀音殿、觀瀾亭、釣鰲亭等建筑。清朝咸豐年間曾毀于戰火,后于清末重建修成現在的規模。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偏殿等硬山式古建筑保存尚屬良好。寺廟總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明末曾在此建立避風館。

康熙年間,玉山報恩寺改名為超岸寺。“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眾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興盛時期與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禪寺齊名,曾經是金山江天禪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學院”,當時國內外僧侶紛紛慕名前來攻習佛學。寺廟山門墻上有清朝同治年間的狀元陸潤庠題刻的“大總持門”石額。現在這里是鎮江革命歷史博物館。

蒜山

這是一座智慧之山。相傳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曹操率百萬精兵強將南下,孫權和劉備的聯軍總共不過五萬人,形勢十分危急。在蒜山頂上的亭子里,兩位傳奇人物從容 地商量著對策。他們約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里寫一個字,以決定對付曹操的策略。這是一場智者的交流,當他們亮開手掌時,掌心里不謀而合地都寫著一個“火”字。于是,歷史的長卷里就有了一場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這就是人們至今津津樂道的“火燒赤壁”戰役。這兩位傳奇人物就是諸葛亮和周瑜。因此,這座小山就叫“算山”,這座亭子就叫“算亭”。當時山上長滿了澤蒜,所以習慣上稱蒜山。

圍繞著這座蒜山,歷史上還發生過許多流傳千古的戰事。東晉隆安五年(401),五斗米道首領孫恩起義,數萬兵馬占領蒜山。后成為南朝宋開國皇帝的劉裕率兵八千與孫恩在此展開了鏖戰。南唐時,烈祖李升發駐守鎮江之兵渡江平息了廣陵之亂,從而取得了南唐的天下。宋代,抗金將領韓世忠駐兵蒜山抵御金兵南侵,夫人梁紅玉親自擊鼓激勵士氣,兵困十萬金兵于鎮江城西黃天蕩,差點活捉了金兵統帥金兀術。公元1275年,元朝軍隊由瓜洲渡江南下西津渡,擊潰駐防宋軍后直取南宋王朝。公元1658年,鄭成功高舉“反清復明”大旗誓師北伐,一舉攻占了鎮江進而渡江輕取瓜洲,震動了大清帝國的江山。西津渡就是這一幕幕威武雄壯的話劇的見證人。

除此之外,發生在西津渡一帶的小規模戰事舉不勝舉,這一切充分說明了西津渡無可替代的重要戰略地位。

古街漫步/鎮江西津渡

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改變使西津渡逐漸淡化和削弱了作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風貌卻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內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沿著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跡。磚木結構,飛檐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朱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現在,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德安里”等題額。據老人們回憶,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 150 多家。從行業種類上看,大致有飲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當然,這里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里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柜臺,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走在這條被車輪磨礪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耳邊傳來了千年的歷史回聲,這一切使我們情不自禁地激發出無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就連見多識廣的英籍華人女作家韓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時,也不由發自內心地連聲贊嘆說:“漫步在這條古樸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散步。這里才是鎮江旅游的真正金礦。”*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更是把這里譽為“*古渡博物館”。

不僅如此,西津渡還是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無窮的歷史長卷。關于這一點,古街上由東向西的四道券門石額上的題刻就給了我們明白無誤的提示。題刻分別是:“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層巒聳翠”。無疑,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歷史風情和風貌。西津渡古街救生會、昭關石塔、觀音洞的維修和保護,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 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項目獎。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歷史的,但同時它又是年輕的、現代的。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憶里,悠閑自得地生活著。也許他們的眼前是騎著毛驢上金山的游客的身影,耳畔交織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和笙簫管笛如泣如訴的旋律。他們咀嚼著歷史,如同咀嚼著回鹵豆腐干和麥芽糖的滋味。

昨天已經成為歷史,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時代的內涵,賦予時代的活力。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古跡,古樸的生態,淳厚的民風,傳統的商業,一切的一切都煥發出一種令人難以言喻的活力。西津渡古街正以它獨有的魅力強烈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這就是令人回味無窮的西津渡。這就是蜚聲中外的西津渡。

地理位置/鎮江西津渡

公交信息/鎮江西津渡

西津渡站點

8路、29路

迎江路站點

14路、35路、102路、130路

伯先公園站點

2路、12路、34路(夜班線路)、104路

此外,揚州游客可以直接在揚州市區乘坐鎮揚城際公交在西津渡景區下車即可

類似“鎮江西津渡”
與“鎮江西津渡”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