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政府組織 > 地方政府 > 重慶政府

黔江區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黔江區
網站熱點:
渝快辦,注銷,區財政局,區人力社保局,區發展改革委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2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3 17:59:33
網站介紹:
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
網站百科

區情簡介/黔江區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黔江自然風光神秘怡人。境內山雄水秀,植被蔥郁,野生動物繁多,一片凈土恰似重慶的“后花園”。其中地震堰塞湖小南海為重慶市*大天然湖泊,碧水綠島,四圍青山,其地震遺址保存得極為完整。干支流縱貫黔江阿蓬江河谷風光優異卓絕,在黔江境內形成了兩大原始峽谷,兩大天生橋群以及間歇泉、溫泉、地下暗河、溶洞等自然奇觀,令人叫絕。雄壯的武陵山奇峰異石,尚存的寺觀或遺址折射出當年的宗教繁盛。此外還有仰頭山森林公園大板營原始森林以及八面山麒麟蓋石鐘山等豐富多采的自然旅游資源,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黔江境內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珍奇獨異。是一片神秘、美麗的土地,這里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綿、怪石林立、奇峰異彩,危巖深峽、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鏡、湖周秀峰環立、內、外八景格外誘人;神秘的官渡峽等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仰頭山層巒疊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瀾,幽深迷人;萬濤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觀。

黔江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季風明顯,但輻射、光照不足,災害氣候頻繁。氣候具有隨海拔高度變化的立體規律,是典型的山地氣候。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重慶市*一個少數民族區。建筑、穿戴、風格及文化習俗獨具特色,民族風情淳樸濃郁。土家擺手舞山歌銅鈴舞苗族民歌蘆笙木鼓舞馳名遐爾,特別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擺手節呼喚海內外朋友相聚黔城,同樂同舞。“趕年”、“趕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繼古風遺韻。

黔江的旅游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旅游環境正日趨成熟,城鎮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景區建設穩步推進,星級飯店不斷興起。隨著國道319線的等級提高、渝懷鐵路建設的進展以及將要修建的舟白機場,將使黔江旅游功能日益齊備,形成良好的旅游接待條件。

建制沿革/黔江區

黔江,《禹貢》梁州之域。商周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漢初,為涪陵縣地。

黔江置縣始于東漢。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劉漳接受涪陵縣令謝本建議,析涪陵縣置涪陵、永寧、丹興、漢葭四縣。丹興縣治設于今聯合鎮(古稱楠木坪)。

清光緒《黔江縣志》:“黔江,邑鄰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擾難靖”。這里,與彭水酉陽秀山等地聯片,史稱“蠻夷之地”。蜀漢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殺都尉反,后主遣大將鄧芝征討,徐巨戰死。事后,徙徐、謝、范等數千家于成都。公元280年,晉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涪陵郡下設涪陵、漢葭漢夏漢平等四縣,丹興廢,其地入涪陵、漢夏二縣。

西晉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沒于蠻僚”,歷等250余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數民族首領田思鶴“以地內附”,歸順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縣為其屬地。

隋開皇五年(585)置石城縣,兼置庸州,治所均設今縣壩鄉縣壩村。大業三年(607)廢庸州,石城縣隸屬巴東郡。《隋志》:“巴東郡統縣十四,北極巫山秭歸,南至石城、務川最。石城縣廣矣。”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縣改屬黔州,其縣治移無慈城,即今縣壩老鷹關。貞觀四年(630)遷今聯合鎮天寶元年(742)改名黔江,屬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國時期,黔江屬黔州。嘉慶《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據蜀,后唐長興五年(935),孟知祥據蜀,黔州地屬之。”

宋、元之際(960-1368),黔江“半沒于夷。”清咸豐《黔江縣志》:“黔江自宋、元以來,半沒于夷,為、向四土豪所據。龔據水寨,秦據冊山,胡據峽口,向據后壩。”縣境周邊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陽等土司包圍,對縣境不斷擴張蠶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據川,稱帝10年,黔江縣為其屬地。

黔江地處川東鄂西交界處,周圍土司長期爭戰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區矛盾尖銳復雜。因此,明王朝視這里為“地處蠻疆,犬牙交錯”的軍事要地,數次陳重兵于黔。洪武五年(1372)藍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縣,洪武十年(1378),藍玉再次征黔,駐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戶所。洪武十四年,復置黔江縣,所,縣并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戶所隸四川都司所屬的重慶衛,持續275年。

清初,黔江縣屬重慶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戶所為黔彭營,鎮守黔江,彭水等縣,兼轄酉陽、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縣為黔江萬。十二年(1734),含彭水縣升為黔彭直隸萬。為萬治。十三年(1735)酉陽土司“改土歸流”后,置酉陽直隸州,廢黔彭直隸萬,復置黔江縣,屬酉陽直隸州。

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黔江直屬省。在四川“防區制”時期,黔江屬劉湘防區。24年(1935)川政統一后,黔江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即酉陽專區抗日戰爭武漢失守后,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部份機關遷駐黔江正陽鄉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邊區綏清公署(轄五十六軍)設于黔江縣城,以控制恩施、酉陽、銅仁、永順、涪陵、芷江等6個專區及其縣份。

1949年11月1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縣人民政府,隸屬川東行政專區。1950年1月23日,置酉陽專區,領酉陽、秀山、黔江3縣。1952年9月,酉陽專區并入涪陵專區,黔江隨之屬涪陵專區。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黔江縣,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次年11月13日舉行自治縣成立大會,宣布自治縣成立。

朝代建置名稱隸屬關系縣治
東漢丹興縣巴東屬國楠木坪
三國蜀漢丹興縣涪陵郡楠木坪
“沒于蠻僚”  
宋、齊“沒于蠻僚”  
“沒于蠻僚”  
魏、周“沒于蠻僚”奉州、黔州 
石城縣庸州巴東郡縣壩鄉縣壩村
唐五代黔江縣黔州聯合鎮
黔江縣黔州、紹慶府聯合鎮
黔江縣紹慶府聯合鎮
黔江縣重慶府聯合鎮
黔彭萬、黔江縣重慶府、酉陽州三屯鄉
民國黔江縣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三多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黔江縣酉陽專區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涪陵專區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黔江地區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黔江地區四川省聯合鎮西山北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黔江開發區重慶市聯合鎮西山北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黔江區重慶市城西辦事處

 


 

行政區劃/黔江區

重慶市黔江區由“四川省黔江地區”演變而來,原四川省黔江地區于1988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從原涪陵地區10縣中將酉秀黔彭石五個自治縣劃出單設)成立,同年11月掛牌辦公,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

1997年納入重慶直轄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原四川省黔江地區”,成立“重慶市黔江開發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原重慶市黔江開發區、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隸屬重慶直轄市管理,也是重慶市*一個少數民族區。全區共3個街道辦事處,12個鄉、15個鎮、489個村民委員會。

轄區人口/黔江區

人口:2005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50.72萬人,比上年增長1%。全年出生人口6878人,人口出生率為13.6‰,死亡率6.7‰,自然增長率為6.9‰。全區年末常住人口43.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32萬人,全區城鎮化率為27.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1952年,全區總人口為26.5萬人,其中:男14.01萬人,女12.49萬人。

黔江系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在計劃生育政策上區別于非少數民族地區,加之正處計劃生育時期和傳統觀念二孩率較高的緣故,人口自然增長率高于全市水平。

歷史資料證明,1970年是生育增長*時期,自然增長率達到34.7‰,出生率高達46.65‰,提倡計劃生育后,自然增長率迅速回落。國家把計劃生育納入國策后,各級政府、部門常抓不懈,收到很好的成效,在各時期生育高峰期威脅下,人口增長率始終控制在10‰以內。

全區有中等專業學校2所,職業中學2所,年向各行各業輸送2500人左右從事于經濟建設,區外畢業返籍的大中專畢業生年近400人,他們都充實到各個行業。在職干部采取以函授、電大、進修、培訓、自學等方法上檔升級,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推廣科技應用得到廣泛開展,民族整體素質全面提高。

風俗文化/黔江區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達14個。在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錯雜居,長期的經濟交流、文化交往,風俗相染、語言相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創造了這里獨特的文明史。

走進土家苗寨,翠竹嶺下,古樹叢中,可見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進得吊腳樓,主人熱情好客,禮節周到,讓人有一種入歸之感。倘若遇上“哭嫁”、“跳喪”盡可領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戀情、生死觀。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趕秋”等節日,更是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頗具古風。

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刺繡苗家臘染,堪稱一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薅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意真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甘飴,如沐春風。

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 是土家人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一種娛樂,莊稼漢們吆嗬在一起對莊稼地進行除草時,農歌手在前面邊打鼓邊唱歌,薅草的農夫們手持薅草的鋤頭邊聽歌邊干活。誰在勞動中偷懶,歌手就馬上針對偷懶者編些歌來唱。誰在勞動中使勁地干,也能得到歌手用唱歌對她的贊揚。促使大家在勞動中不偷懶,個個都使勁。莊稼漢們感到在歌聲中勞動非常歡快。


迎賓禮與日常生活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于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梁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谷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谷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后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背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美麗的“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即土家織錦,“西蘭”,意即被面;“卡普”,意即花,直譯為“花的被面”。它是土家族民間藝術的精華,色彩斑爛,樸實典雅,圖案新奇,具有極高的實用與欣賞價值。

西蘭卡普的圖案,多用象征手法,直線造型。連續對稱,呈單一型的演進變化,紡織時,以紅.藍.白等色棉線為經,各色絲.棉.毛線作緯,采用挖空工藝,手工挑織而成,粗獷洗煉,結構豐滿,其傳統圖案有二百多種。
土家姑娘從小就拿牛角挑針,上木質腰機,學織西蘭卡普。生活在黔江的土家人中,有不少打花能手。今天,西蘭卡普已成了質樸.典雅.極富民族特色的藝術之花,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睞。

哭嫁和跳喪

哭嫁: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新娘對家中每位親人要唱一首,來一位親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來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哭嫁,源于婦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有這樣幾種婚俗:

一是 “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種”。“無論年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長十余歲,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稱為‘坐床’”。

二是 純男性選擇式。無論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買一串鞭炮去她家門口放了即為定親,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對。若一女子被幾個男子舉行放炮定親儀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則千方百計掠取婚姻,甚至殲滅婚敵,因此而有殃及女家安全的。

三是 搶親,所謂“搶來的”。

四是 童養媳,所謂“引來的”過去,土家姑娘的命運是悲慘的。

跳喪:與“哭嫁”不同,土家人的喪事卻辦得十分熱鬧。“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充分表現了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

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歌師傅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陣陣。喪鼓一響,相鄰數寨齊來奔喪。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癢”,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奔喪者幾人一組,踏著鼓點,合著唱詞,在靈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喪”。

仿佛亡人逝去,人們必得歡送慶賀。那靈堂上的舞者,每人手執一件樂器,大錢小錢嗩吶等,由掌鼓師指揮。鼓聲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輕歌曼舞。有時,掌鼓擊鑼二人坐唱,其余三人邊跳邊唱,此名“坐喪歌”,有時掌鼓擊鑼二人坐唱,另二人邊跳邊唱,此名“跳喪鼓”;有時,四人圍棺轉圈,邊跳邊唱,此名“轉喪鼓”,也有騎棺領唱的。曲調.有“撒兒嗬”、“叫歌”、“搖喪”、“將軍令”、“正宮調”、“一字詞”、“節節高”、“螃蟹歌”等數十個曲牌,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唱詞,有歌頌亡人的,有贊美愛情的,有唱歷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動物植物的,有猜謎的,內容十分豐富。土老師還借跳喪,規勸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將帥,也難免土內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祿,無非是一墳棺材。從舞中、曲中、詞中,哪兒有一點悲哀的痕跡!

土家人跳喪,一為死者歌功頌德,二為安慰死者家屬,誰都把“跳喪”當做情誼的象征,說:“把不起耙把送不起情,跳一夜喪鼓送人情”。“跳喪”與巴人樂舞有著淵源關系。《夔府圖經》載:“巴人尚武,擊鼓跳歌以興哀。……父母初喪,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眾必跳。”《巴東縣志》卷二十曰:“喪葬,歿之夕,其家具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呼達旦,或一夕至三夕,至十余夕不等。

“年節”和“舍巴日”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是“年節”;節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舍巴日 “舍巴”,意為“擺手”;“日”,即“做”。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并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

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年節 過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有的姓氏為三月三,有的姓為四月八,有的姓為七月初一。過族年,要在祠堂里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后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

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祭祀畢,游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關于“過年”的來歷,說法甚多。主要的有三種:一說祖先從湖南遷來時,有的坐杉木船,有的坐柏木船,有的坐青鋼木船。因船速不一,到達有先有后,人們將到達的日子定為“過年”。于是,就有的為四月八,有的為五月初五,有的為五月十五了;一說祖先出征打仗,有的將出發的時間作為“過年”,有的則將歸來的時間作為“過年”,以致時間不一。如李姓說:“天”字輩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時,全族團聚,以后年年七月初一紀念;一說八部大王于國有功,皇帝見他武藝高強,害怕皇位失落,便將他毒死在歸途中,人們將他的殉難日作為“過年”日,以紀念他。這些,都與古代戰爭和民族的歷史有關。

精美的刺繡,迷人的蠟染

黔江的苗族刺繡.蠟染手工制品久享名,飲譽國內外,刺繡以紫色為基調,工藝十分精湛。

蠟染更別具特色,獨領風騷。苗家姑娘就常用自己的手工藝品刺繡和蠟染,來裝點自己的花團錦簇的美麗青春。

刺繡 是在布謳上用五彩線繡出各種圖案花紋。苗家女的刺繡技藝高超,刺繡前已成竹在胸,不需先在布上繪出草圖,而是根據布的顏色和經緯,直接在布上用彩線繡出構思精七巧的長形方形圓形鋸齒形,然后將各種圖案繡入其中,經過細針密線,形成絢麗多姿.五彩斑爛的花紋圖案。苗族刺繡的運用,在生活中無處不見,大至廳室圍簾、被面、服裝,小至枕頭圍兜荷包褡褳等,配以刺繡,無不精美動人。

蠟染 久負名。由于蠟汁流動形成自然龜裂,還在布料上留下許多人工無法描繪的冰花,使蠟染畫面產生一種奇特的藝術效果。穿上一件蠟染制品裙裝,戴一頂蠟染太陽帽,妙齡少女如錦上添花,倍增風韻;在廳堂臥室,以蠟染品裝飾點綴,更是賞心悅目,滿室增輝。因此,蠟染在當代倍受青睞,已進入大都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工匝們采用浪漫手法,將現實中的湖光山色、花草蟲魚、珍禽異獸,加以變化、夸張,組合搭配,生動別致,栩栩如生,絕不拘泥刻板。各種動的和靜的形體,整個圖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虹染,以其圖案變幻無窮,取材豐富,線條粗獷,造型優美等特點,表現出苗族同胞開朗豪放的民族性格。

文物古跡/黔江區

渝東南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首次記錄: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底,在黔江區馮家壩鎮茶花村紅土彎老屋基洞出土了大批打制石器更新世哺乳類化石,共得化石一百多件,多為動物牙齒,還有少量的骨骼碎片。初步鑒定,有哺乳動物化石二十一種,爬行動物一種,鳥類一種,無脊椎動物二種,共二十四種。還采掘到八百多件打制石器材料。其中包括原料、半成品、殘片及石制品。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九八六年元月五日,在秀山扁口洞發掘到更新世哺乳類化石達二十八種,其種類之多,居全省第二位。兩地的重要發現,以大量的實物資料證實至少在一萬年以前,渝東南地區就留下了人類祖先的足跡。

曾侯乙鎛

戰國時,楚國屬下曾侯乙遺物。1982年鑒定為一級文物,青銅制品,完整無缺,通高38厘米,頸端有懸紐,甬首為蟬紋,甬腹變與紋,還有銘文30字。1951年收集于酉陽龍潭王勃山家,黔江區珍藏。

虎紐錞于

鐓于是春秋、戰國時的一種軍樂器,頂上鑄虎紐,名虎紐鐓于。“虎”是巴人的圖騰,巴人也學會了制作這種樂器,并以虎形作為標記,可知是巴人的遺物。經鑒定為一級文物。青銅質重12.5公斤、高53厘米、胸圍101厘米。1956年征集于黔江正誼鄉白泉村(今寨子鄉大路村),2件珍藏于黔江區。

編鐘

春秋、戰國時的宮廷樂器,視為國寶,當時的巴國已學會了制造這種樂器。涪陵小田溪出土一套大小12個編鐘。黔江區文管所珍藏于濯西鄉楊家灣出土的編鐘2個。彭水猴栗鄉富山村一農民捐贈編鐘一個。珍藏黔江區。

銅鉦

又名丁寧,它和鐓于配合指揮作戰,亦系春秋、戰國時的軍樂器。對研究春秋、戰國時的冶煉、音樂、軍事都有一定價值。蠶紋銅鉦變形魚紋銅鉦各一個。黔江區珍藏。

甬鐘

西周時的青銅樂器之一,是編鐘的一種,擊撞,其音優美、悅耳。重12公斤,通高32.5厘米,鐘身一次鑄成,無合范痕跡。一口出生于距酉城約10公里的青山;另一口收集于民間,黔江區珍藏2口。

漢銅幣、銅器

漢代遺存的銅幣銅器很多。有黔江區文物管理所珍藏有正陽團結村鯉魚池出土的兩漢“半兩錢”,還有東漢“五銖錢”、王莽“貨泉”;官渡峽潘家溝出土的東漢銅釜(量器)。漢代青銅器11件、青銅冼8件。“大吉羊(祥)”鏡面磚一塊,殘存篆書陽文“大吉”二字,已改琢為硯。黔江區珍藏。

唐鐘

唐代銅鐘,黔州都督趙國珍鑄造,原存郁山鎮開元寺,今藏黔江區文管所,國家一級文物。全國已發現8口銅鐘之一,復制品陳列于北京市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銅質,鐘高143厘米,口圍240厘米,口徑78厘米,重約400公斤,鐘頂為雙龍蒲牢。鐘體布玉版紋,腰鑄月形圖,腹鐫刻“金紫光祿大夫工部尚書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持節充本道觀察處置選補等使汧國公趙國珎(珍)”,頂鑄“大吉大利,愿平安”等字。

土司夫人墓志

1946年,在正誼鄉(今馮家壩鎮漁灘官墳堡出土酉陽二十世土司冉躍龍庶夫人白氏墓志碑,今存黔江區文管所。碑質砂石,高45厘米,寬40厘米,厚7厘米,天長2厘米。碑錘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文林即黔江知縣戴可彥撰碑文。墓志事績與《冉氏家譜》載相符。1982年,鑒定為三級品。墓主白氏,酉司大江里(今后溪)人,白玉槐之長女,生于明萬年十五年(1587年),卒于崇禎四年(1631年)。夫人與秦良玉同時率兵援遼陽,平奢亂,屢立戰功。

地面文物

恐龍化石遺址

恐龍化石點位于黔江區東南15公里的正陽鄉群眾村三陽嶺,周圍0.5平方米的山梁下有恐龍化石出土,發現102厘米的股骨1塊,牙齒1顆,以及脊椎尾椎臂骨等恐龍化石。經專家鑒定:三陽嶺恐龍化石中有鴨嘴龍巨龍、肉食類龍等,距今7000萬年前,為白堊紀晚期,為研究渝、鄂邊區地質提供了古生物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紅土彎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紅土彎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城20公里的馮家壩鎮茶花村北1公里的紅土彎老屋基洞,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經四川省文管會專家初掘,發現化石100多件,多為古動物化石,有哺乳動物20種、爬行動物1種、鳥類1種、無脊椎動物2種,共24種。并采到800多件石器及材料,有石制品、半成品、原材料、殘片等,顯然是一個石器場。專家認定:屬更新世中晚期,相當于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

巖棺葬

黔江區古為濮、巴部族居地,史稱“溪洞部族”或“溪洞蠻”,到處留下了他們的懸棺葬、巖棺葬的足跡。石柱龍河中游兩岸下路鄉約40里的石巖上尚存巖棺葬群130多處,雙慶鄉羊耳坡有94穴,三星鄉玉皇殿有65穴,下路鄉白巖有44穴,四方石有43穴。巖墓穴,一般鑿在離地面5米以上的懸巖陡壁上。黔江區的官渡峽,秀山自治縣的酉水,彭水自治縣郁江的懸崖上都發現有巖棺葬和懸棺葬的遺跡。

漢墓群

漢武帝在今渝東南地建置涪陵縣,漢官、漢人、官兵即進入了這一地區,這里的少數民族就以中原交往了。因此,這一地區發現了眾多的漢墓,出土了漢磚漢幣等漢代文物。石柱西沱漢墓群,發現有5處,17座,出土有錢幣等數10件遺物,漢磚數以千計。彭水郁山鎮郁江東岸臺地上發現了大量漢墓,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有幾何紋、漢字或圖案的漢磚。漢墓很大,黔江九龍鄉一處漢墓,人稱“皇城堡”。

鳳池山

位于黔江白石、杉嶺兩鄉交界處,距縣城68公里。川鄂邊黔江庚戍起義誓師地遺址。主峰海拔1330米,僅一人工開鑿的小道可攀緣而上,途中有巨石阻隔,山上有天生池,池邊有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修建的觀音寺溫朝鐘的起義指揮部設在這里。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溫朝鐘在此誓師起義,攻占黔江城,由于清軍追剿,半月即失敗。

紅軍樹

位于黔江水市鄉水市村南2公里處有1株200余年的皂桷樹。水市曾為川黔要道,是個集鎮,賀龍兩次到此買馬,將馬拴在皂桷樹上。1934年5月,紅三軍進攻彭水,宿營水市,賀龍在皂桷樹下召開大會,部署戰斗,次日凌晨,賀龍騎龍向皂桷樹及鄉親們告別。1997年8月1日,在樹下豎“水車坪紅軍革命紀念地碑”。說來也怪,“文化大革命”中,皂桷樹枯萎將死;粉碎“四人幫”后,則逐漸長發嫩枝綠葉,換發青春。人們管叫它名“紅軍樹”。

萬濤故居

位于黔江馮家壩鎮桂花村,距縣城22公里。建筑為四合大院,有磚土結構圍墻,中有一天井,有正房、廂房、前廳,總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有屋23間。正房東側*間就是1904年1月20日為萬濤誕生地。萬濤同志于1923年7月到西南重鎮重慶求學,受肖楚女主筆的《新蜀報》的影響,后來成為中央鄂西巡視員、鄂西特委副書記、紅四軍第二路黨代表、湘鄂西特委副書記、紅三軍政委等職。故居門前有一株大桂花樹,它標志著萬濤思想飄香萬里

地理氣候/黔江區

一、自然地理

重慶市黔江區位于重慶市的東南邊緣,地處武陵山腹地,東臨湖北省的咸豐縣,西界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是重慶市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地理座標在東徑108度28分至108度56分,北緯29度4分至29度52分之間。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90公里。全區幅員面積為2398.7平方公里。黔江區*點—灰千粱子,海拔高度為1938.5米,*點為黑溪河谷馬斯口,海拔320米。黔江交通便捷、信息靈通,國道319線和黔咸公路在此交匯,渝懷鐵路橫穿黔江境內,黔江機場即將開工建設。

二、地質構造與地貌

黔江區地處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區域,地質構造復雜,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北東方向展布褶皺斷裂明顯。主要構造有陽洞背斜濯河壩背斜筲箕灘背斜八面山背斜郁山背斜,出露巖層以震旦系變質巖系為基底,到白堊系為止,接受了厚達數千米的巨厚沉積巖系的淀積,出露地層及巖性由老到新為:下古生代發育完全,寒武奧陶系碳酸鹽沉積為主,下中老留統以砂頁巖為主,厚500米,上泥盆系以石英砂巖為標志,缺失石炭系二迭系起伏于中老留統或上泥盆統之上,以石灰巖為主,上下二迭統底部均夾頁巖,共厚1000米左右;三迭系連續沉積于二迭系之上,下統為灰巖白云巖,中統為紫色砂頁巖與灰巖、泥灰巖,共厚1300米;侏羅系假整合于三迭系之上,以砂頁巖為主,夾少許生物碎屑灰巖;上白堊統零星分布鞋于正陽山間盆地內,為紫紅色砂礫巖;第四系地層分布于現代河床附近,構成河流的一、二級階地,除河流沖積層外,普遍只有冰磧物。

黔江區地形地貌受地質拼迭的控制,山脈走向多與構造線方向一致,為北東—西南走向。從東至西,灰千梁子五福嶺麒麟蓋八面山山塘蓋賈角山等山脈近于平行,形成嶺谷相間地貌。境內大部分地區以低中山為主,山地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85%,丘陵面積約占10%,其中5%的面積為河谷平壩與山間盆地。

境內山巒起伏,溪河縱橫,嶺谷相間,地勢東北高,西南部低,*峰灰千梁子主峰海拔1938.5米,*點為黑溪河谷馬斯口,海拔320米,相對高差達1618.5米,一般為500—1000米,層淺—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沿北東—南西向谷地發育主干河流,沿西北—南東向谷地分布其支流。主支流在平面上呈棱格狀展布。全區海拔1400米以上地區占幅員面積4.04%,1000—1400m地區占17.18%,500—1000m地區占59.29%,500—700m地區占14.45%,500米以下地區占5.04%。

三、自然景觀

黔江是一片神秘、美麗的土地,這里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綿、怪石林立、奇峰異彩,危巖深峽、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鏡、湖周秀峰環立、內、外八景格外誘人;神秘的官渡峽等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仰頭山層巒疊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瀾,幽深迷人;萬濤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觀。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筑、穿戴、風格及文化習俗獨具特色,民族風情淳樸濃郁。土家擺手舞、山歌、銅鈴舞;苗族民歌、蘆笙、木鼓舞馳名遐爾,特別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擺手節呼喚海內外朋友相聚黔城,同樂同舞。“趕年”、“趕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繼古風遺韻。

四、氣候概況

1、氣候特點

黔江區地處渝東南武陵山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性氣候。境內地勢較為復雜,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對高度差較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季風明顯,但幅射、光照不足,災害氣候頻繁。氣候具有隨海拔高度變化的立體規律,是典型的山地氣候。

氣溫:全區多年年均氣溫15.4℃,極端*氣溫38.6℃,極端*氣溫5.8℃。月平均氣溫7月*,為25.9℃;1月*,為4.3℃。大于0℃的活動積溫為3201—5471℃,大于10℃的活動積溫為2134—5471℃。無霜期223—309天,平均等273.5天。

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1—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僅占5.6%;春季(3—5月)328.0mm;秋季(9—11月)289.9mm。各月之中,6月最多,為205.8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為18.8mm,僅占1.6%。

日照時數: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166.6小時,其中夏季最多,為501.9小時,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為135.2小時,僅占11.6%;秋季270.0小時;春季259.1小時。月際變化大,2月39.3小時最少,8月209.1小時最多。2至8月緩慢增加,8月之后則急劇減少。

2、主要氣象災害

黔江區的主要氣象災害有:①干旱(主要指伏旱和伏秋連旱),②暴雨洪澇,③大風、冰雹,④春季低溫,⑤綿雨

干旱:以季節分,黔江區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干。以伏旱(伏秋連旱)較為突出,而春旱、冬干和夏旱次數不多。

1959—2001年42年中有24年發生伏旱(伏秋連旱),共30次。從強度看,重伏旱8年,嚴重伏旱4年,持續時間最長為1990年的7月19日—9月20日的伏秋連旱,達63天。無伏旱年一般也有一段至幾段高溫少雨時段。重伏旱對我區農業生產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因素。1959年—2001年我區還發生春旱10年,夏旱2年。

暴雨、洪澇:24小時降水量大于50毫米稱為暴雨,暴雨最多年份達8天,最少僅1天。1960年—2001年我區共發生129次暴雨,每年平均3次。5—9月累計達120次,占全年的93%。6月有36次,占全年的28%,為各月之冠。

24小時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或連續3日總降雨量大于150毫米稱為洪澇,它常引起山洪暴發,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是一種嚴重的氣象災害,按天氣標準統計我區1960—2001年共出現洪澇9次,機率21%,其中初夏3次;盛夏3次;初秋2次。洪澇的時空分布極其不均,且受地形影響較大,常發生局地洪澇。

大風冰雹:大風冰雹是一種局地災害性于天氣,它直接危害農作物,可摧毀房屋,是一種嚴重的氣象災害。我區1960—2001年42年中,有27年共發生風雹45次,其中3月最多,共發生11次,約占總次數的25%;除1、2、10月外,其余月份均有發生。我區大風冰雹危害的主要幾條線是:皇后寨賈角山的東南山麓;雞公山附近的后壩經小南海到中塘;八面山東南山麓的豐山冊山;麒麟蓋西南麓的楊柳經鵝池到石家;灰千梁子東麓的早化經馬喇到鄰鄂等。

春季低溫:春季低溫指3月中下旬連續4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于12℃的時段,一般指寒潮低溫,是我區春播期間的主要氣象災害。其發生機率幾乎在100%,有時有兩個甚至3個低溫陰雨時段。一年發生一個時段的有16次,占53%,兩個以上時段的占47%,平均每個時段持續6.8天,持續時間最長的達21天。

綿雨:黔江區綿雨主要有5—6月(雙搶)綿雨和9—10月(三秋)綿雨,綿雨對農作物關鍵期影響較大,如5—6月的綿雨對搶收不利,9—10月的綿雨給大春籽粒造成霉爛。其中,9—10月綿雨較多,一般占60%,5—6月綿雨占40%,持續時間最長為1975年三秋綿雨,持續達13天。

經濟概況/黔江區

“十五”時期是黔江在克服困難中追趕、在深化改革中發展、在順應調控中生存、在搶抓機遇中突破的五年,是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大、人民得實惠多的五年。全區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始終突出發展主題,立足特殊區情理清和完善發展思路,堅持以人為本凝聚活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動力,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提供強力保障,大力實施“雙帶”戰略和大通道、城鎮化、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科教興黔、市場帶動等六大戰略重點,綜合經濟實力在區域共同發展中保持領先地位,勝利完成構建渝東南經濟中心“三步走”發展戰略*步目標,為“十一五”時期的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五項經濟指標取得新的突破。2006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91億元,比上年增長9.1%。人均GDP達到9080元(按常住人口計算)。財政總收入達到10億元,其中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突破3億元,達到3.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8824元和2279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6.02億元,比上年增長32.2%。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33.37億元和32.87億元%。

(二)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

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發生可喜變化。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化十萬工程,2006年實現農業增加值6.20億元,下降3.8%。著力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增加值17.39億元,增長13.9%,有效培植了卷煙電礦建材綠色食品現代制藥五大重點產業,工業園區步入實質性開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6.81億元,增長14.40%,建成培育新大興南海鑫城武陵山家居等一批重點市場。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24.0:39.9:36.1調整為15.53:43.57:40.89。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城鎮化率達到27.9%,提高9.5個百分點。

(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進展

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或實施,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得到很大緩解。交通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渝東南立體交通樞紐已現雛形。渝懷鐵路全線貫通,黔江火車站完工投用,黔江舟白機場建設全面推進,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和黔咸二級公路建設進展順利,“8小時重慶”公路黔江段工程完工投用,“2小時黔江”工程基本完成,公路通村率達到95%。水利電力設施不斷完善,實施阿蓬江流域水電開發,新增電力裝機容量5.56萬千瓦,實施農網改造一、二期工程,改造面達54.2%。完工投用洞塘水庫、小南海水庫樞紐病害整治工程,開工建設城北水庫,農村人畜飲水困難有效緩解。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功能明顯提升,新城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成功創建市級園林城市,十強鎮工程穩步實施,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實施黔江信息港建設,無線通訊實現全覆蓋,通信樞紐功能逐步強化。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并重,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所增強。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125萬畝,完成退耕還林22.5萬畝,荒山造林34.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7%。地質災害治理和水環境保護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4平方公里。城市治污能力增強,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完工投用,城區空氣質量達到Ⅱ級及以上的天數占95%以上,建成市級環保模范區。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比重逐年提高,通信、住宅、教育、旅游、文化娛樂等消費熱點逐步形成。城市、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到33.9%、47.8%。新一輪扶貧開發有力推進,*貧困率和返貧率過高的狀況得到較大改變。農村特困醫療救助制度和農村特困救助制度啟動實施,農村*貧困人口減少3.58萬人,貧困人口發生率下降8.7個百分點。

市委、市政府加大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為黔江加速構建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渝東南經濟中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黔江發展,強化了黔江作為重慶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提升了黔江在全市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在支持區域性中心城市上制定了更加有力實惠的政策措施,必將有力推動黔江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經過多年特別是重慶直轄以來的建設發展,黔江區具備了加快發展的一定的物質基礎。立體交通樞紐正在加速形成,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加速改善,經濟運行成本不斷降低,特別是隨著渝懷鐵路正式營運,將形成新一輪投資興奮期,為我區承接發達地區資本、技術和產業轉移創造更多機會,有利于黔江區充分依托“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全區廣大干部群眾思改革、求發展、圖振興的愿望非常強烈,以“四創”為主要內涵的黔江精神進一步弘揚升華,這是加快發展較為可貴的精神動力。

文化事業/黔江區

新區成立以來,黔江區社會已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教育事業取得新的發展。2002年全區有中等專業學校2所,普通中學20所,職業中學2所,小學260所,特殊教育(聾人)學校1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1%;黔江中學、實驗小學已建成市重點學校,在1998年已實現“普九”驗收達標。

醫療衛生改革進一步深化。全區衛生機構39個,衛生技術人員1164人。其中醫生515人,護師護士181人。全區衛生機構年未擁有床位767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合計床位748張。全區現有村級醫療點170個,鄉村醫生和衛生人員260人。

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2001年黔江區是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最多、規模*、影響最廣泛的一年。2001年舉辦了元旦晚會、春節萬人狂游“鬧元宵”廣場文化活動、慶祝建黨80周年“紅色歌謠”廣場舞蹈和萬人歌詠比賽、“路地攜手”廣場聯歡文藝晚會,參與舉辦了渝鄂湘黔“西部之聲”衛視直播大型文藝晚會、重慶電視臺在我區大眾廣場舉行建臺20周年臺慶電視直播大型文藝晚會。組織開展了重慶市第三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等活動。

文學藝術碩果累累。2002年黔江區電視臺臺長李衛東的作品《較后一個纖夫》獲全國電視文學星光獎。太陽歌手江小平在全國西部歌手大獎中獲業余組民族唱法一等獎;熊元魁在全市通俗組唱法中獲一等獎,楊煉在全市民族組唱法中獲一等獎,并參加全國第九屆“哈藥杯”業余歌手大獎賽。

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節假日群眾活動豐富多彩,全年共舉辦體育健身活動40次,群眾活動24次。外出比賽成績突出,輸送運動員增多,黔江區輸送的柔道選手楊素君獲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女子柔道63公斤級個人冠軍和女子柔道團體冠軍,高健華獲全國青年女子柔道錦標賽第二名。黔江區體校參加市級比賽項目5個,并獲得金牌46枚、銀牌32枚、銅牌29枚。通過比賽,既交流了技藝、增強友誼,又加強了民族團結,提高了運動水平。

全區有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各1座,衛星電視地面站1688座,廣播覆蓋率為90%,電視覆蓋率達92%,擁有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藏書達8萬冊。新聞出版事業日益增強,《黔江日報》是黔江區的一種黨刊,全國發行,內容豐富,報紙面廣,質量也進一步提高。

體育事業/黔江區

重慶市黔江區地處武陵山腹地,湘、鄂、黔交界處,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之一,全區幅員面積2400平方公里,全區總人口50萬,其中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72.8%。1988年設立四川省黔江地區行署,1997年重慶直轄后設黔江開發區,2000年撤黔江開發區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黔江區。

一、黔江體育基本概況

(一)黔江區體育局現設一科(業務科)一室(辦公室)一校(重慶市體校黔江區分校),行政編制9人,事業編制13人,設領導職數2人,體校有高級教練2人,中級教練7人,初級教練2人。

(二)黔江區體校現開設重點項目柔道跆拳道舉重摔跤,普及項目有網球足球武術田徑籃球,民族項目有陀螺蹴球。體校常年“兩集中”學生200余人。

(三)黔江現有2000個座位的體育館一座,有400米跑道的標準田徑場和足球場一個,有21×50米露天游泳池一個,有供柔道、跆拳道訓練的室內訓練樓(帶力量、健身房)一座,舉重訓練房一個,摔跤訓練房一個。即將于今年九月全面竣工交付使用的文體公園體育中心的體育館體育場,以及體校遷建后新建的重競技項目訓練樓及附屬設施,將進一步促進我區競技體育水平的不斷提高(2002年區政府決定,體校遷建到原縣黨校,文體公園對面,原體育場、館及體校設施將移交給區民族中學)。

二、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人民體質不斷增強

(一)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日益增強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二期工程的實施和群體活動的普遍開展,特別是我們堅持月月有競賽,節假日有安排,周末體育活動不斷的群體制度后,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有效地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無論是機關、企業、社區和農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體育健身活動,“花錢買健康”、“讓健康走進生活”正在改變廣大群眾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促進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

(二)體育組織網絡正在形成

隨著體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社區體育組織的逐步建立,我區社會化體育組織網絡初步建立。全區已建立體育總會和13個單項體育協會,有3000個會員,全區區直機關、30個街道、鎮、鄉已建立社會體育指導站(或健身中心)65個,社會體育指導員300人,經常參加活動的達到15萬人。初步形成以體育協會為基礎,以基層指導站(或健身中心)為依托,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骨干,以廣大群眾為主體的社會體育組織網絡。

(三)群眾體育健身場地逐步增加

長期以來,群眾健身無去處一直是制約我區群體活動普遍開展的一個“瓶頸”。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的加快,公共體育設施被提上議事日程。黔江大眾廣場、石城廣場、黔洲花苑等公共休閑健身場地的修建,極大地緩解了廣大市民的健身需求。2000年以來,在國家體育總局、市體育局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區先后爭取了五批*體育*全民健身工程,建成了三個室外健身路徑,兩個室內健身中心,建立了青少年俱樂部,成立了城東、城南、城西三個社區健身活動中心,大大改善了群眾體育健身的環境和條件。在各街道、鎮、鄉,均建有一個籃球場和一個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動室。目前,我區人均體育公共用地從0.15平方米增加到0.35平方米,城區內一些高檔設施如網球場保齡球館等已成為普通百姓的健身場所。

(四)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

一是堅持開展“全民健身周活動”。在開展全民健身周活動期間,我們聯合相關部門,廣泛動員區直各系統、學校、各街道、鎮、鄉及企事業等單位,采取自辦、聯辦各類體育賽事,每年參與全民健身周活動的人數達5萬余人次。對組織、開展活動較好的單位進行精神和一定的物質獎勵。區體育局2001年、2002年連續兩年受到國家體育總局的表彰。

二是抓好開展節假日和周末活動制度。我們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利用節假日開展富有傳統性、趣味性、民族性、特色性的體育活動,既豐富了節假日廣大市民的文體生活,又達到寓健康于群體活動之中的目的。

三是體育搭臺、企業唱戲,大型體育活動有特色。依靠企業贊助,每年舉辦一次高水平,有聲勢和影響力的邀請賽。如“烏江電力杯”愛立信*乒乓球擂臺賽中美男子籃球對抗賽及全國男籃(女籃)四強邀請賽。通過舉辦這些大型賽事,不僅宣傳了企業,提升其品牌知名度,而且提升了黔江的對外形象,提高了廣大市民的觀賞水平,同時又促進了我區競技水平的提高。大型賽事通過商業運作,也彌補了體育事業經費的不足。每年一屆的元旦萬人長跑,武陵仙山登山比賽,全民健身周等大型活動,已成為各大企業、商家爭相承辦的賽事。

四是農村體育依托街道、鎮、鄉體育指導站(或健身中心),在文化站的配合下,自發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各毗鄰鄉、鎮互辦邀請賽,友誼賽等賽事,充實了基層干部的文體生活,特別是龍舟賽、春節龍獅舞等活動,成為農村體育不可缺少的傳統體育項目,農村體育人口呈逐年上升趨勢。

五是學校體育堅持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堅持每年一屆的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和片區籃球賽,廣泛開展學校體育傳統項目活動,長期開展校際周末足球、乒乓球、籃球、羽毛球等比賽,參加上級比賽成績較為顯著。建立青少年俱樂部,為提高廣大青少年兒童健康水平和競技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交通能源/黔江區

公路建設

道路交通現狀: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2531公里,其*道93公里,省道511.4公里,縣道689.15公里,鄉道319.5公里,村道1353.45公里,專用道24.5公里。按道路等級劃分有二級路93.1公里,三級路51.4公里,四級路587公里,等外路421.6公里。全區30個鄉鎮已全部通公路,并實現鄉鄉通油路;222個行政村有90%的村通公路。重慶至長沙高速公路黔江段于2005年9月28日開工建設,預計2009年全面建成。

全區交通運輸形式單一,主要依靠公路運輸。截至2005年底,陸上公路運輸共有營運客車257輛6544客位,城區客運出租車224輛,貨運車輛1500余輛3350噸。水上只有少量內河航運,共有鄉鎮運輸船舶渡船100余艘。

2005年是黔江區交通建設承前啟后的關鍵年,也是交通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的一年。經過努力交通工作目標任務全面完成,主要是:

一、建設工作任務

1、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開工建設。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全長70公里,總投資56億元,2005年計劃投資5億元。該項目由高發司東南分公司負責,黔江區負責征地拆遷及民事矛盾的協調解決。8月我區開始開展黔彭段50公里的征地拆遷工作,9月黔彭段的施工便道進場施工,11月底黔彭段征地、墳墓搬遷全部完成,12月中旬主合同段施工單位開始進場,黔酉段20公里完成征地工作。總計完成投資5.1億元。

2、黔恩二級公路全面推進。該項目實現全線開工,進入施工高潮。全年主線工程完成投資7700萬元,路基基本形成,進入路面鋪筑準備階段,舟白隧道于2005年6月22日開工以來掘進600米;支線新華東路三期完成路基工程和三期安置地工程,完成年度投資5000萬元。

3、“2小時黔江”工程建設全面掃尾。2005年“2小時黔江”工程的目標任務是鋪筑瀝青路面70公里,計劃投資3000萬元。具體項目是廟埡新華18公里,計劃投資700萬元;八角白土8公里,計劃投資320萬元;金洞馬喇13公里,計劃投資550萬元;兩河細水16公里,計劃投資780萬元;冊山至武陵山7公里,計劃投資250萬元;冊山至石會8公里,計劃投資400萬元。到年底“2小時黔江”實際完成投資3400萬元,鋪筑瀝青路面70公里,實現鄉鄉通油路目標。此外,武陵仙山旅游道路路面工程完成投資40萬元。

4、農村公路建設啟動。2005年我區農村公路基本目標建設內容,一是通村通達工程,共2條村道公路31公里,分別為龍池路16公里,平溪路15公里,兩條路于5月開工建設,10月底全面完成新改建路基31公里,并鋪設了泥結碎石路面,完成投資500萬元;二是通鄉通暢工程,共2條19公里,分別為胡家壩至五里公路6公里,馬喇至金洞公路13公里,兩條路均于3月開工建設,9月底全面完成瀝青路面工程,完成投資700萬元。

5、國、省道及重要縣道大、中修工程效果良好。2005年我區大、中修工程項目為省道202線冊山至石會段,全長10公里(其中瀝青路面8.4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1.6公里),于5月完成招投標工作,6月施工單位進場施工,截止12月底全面完成大中修工程,完成投資500萬元。

二、公路養護與路政管理全面加強

一是及時搶修公路水毀,共計投入資金216萬元,保障了公路暢通。二是加強危險路段整治,完善安全設施及標志、標牌。全面完成市上下達我區的安全防護欄20公里目標任務。同時,還對國道319線、省道202線及部分縣道公路的安全設施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新增投資148萬元(地方自籌)。三是完善已成路段公路標識和綠化。新安裝7條縣道計280KM的里程樁,補植公路綠化11.8萬株,完成投資25萬元。四是全面完成年度公路養護目標任務。五是強化路政管理,依法治路。

三、運輸市場管理日益規范

一是啟動農村客運站點2個、碼頭6個;二是優化發展環境,適時發展和壯大農村客運;二是整治市場秩序,打擊非法客運;三是加大城區客運管理,確保各種運力協調發展;四是整合跨區線路運輸結構,拓寬超長客運運行區域,方便群眾出行;五是清理整頓汽車維修市場,出臺維修行業自律規范;六是加強鄉鎮船舶運輸管理。

鐵路建設

渝懷鐵路是聯結*西南與沿海地區的東西大通道,線路起于重慶市,經長壽、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銅仁、麻陽,終止于湖南省懷化市,線路正線建筑長度612.9公里,是正在建設之中的國家Ⅰ級電氣化單線鐵路,預留復線條件。工程總投資198.7億元,建設工期為五年半,2005年6月在黔江正陽接軌,投入運行。渝懷鐵路在黔江區內里程約62.5公里,經過沙壩鄉平溪鄉城南辦事處正陽鎮馮家鎮蓬東鄉濯水鎮金洞鄉;共設置車站6個,石子壩站(沙壩鄉),核桃園站(平溪鄉),黔江站(正陽鄉),馮家壩站,甘家壩站(濯水鎮),金洞站。工程動態總投資約20億元。渝懷鐵路在黔江區境內橋隧比約為64.2%,其中主要的隧道與橋梁有沙壩隧道(7972米)、正陽隧道(3364米)、金洞隧道(9110米)、阿蓬江大橋正陽大橋等。整個工程建設黔江境內需征用土地約170公頃,拆遷房屋42352.27平方米。

黔江區位于渝懷鐵路的中心位置,距重慶江北站312公里,距懷化站300公里,3小時內就可到達重慶主城區,24小時內即可抵達沿海任何一個省份的省會城市,從而大大縮短時空距離,加強與全國和全市經濟的融合和交流。2006年11月1日,渝懷鐵路正式開通客運。至此黔江已成為西部與沿海地區連接的通道,交通瓶頸制約將得到很大的緩解。

航空建設

黔江舟白機場

1991年,在四川省第七屆人大5次會議上提出興建黔江機場,通過1年多的調研,場址比選,完成項目建議書。1992年,四川省政府以川府[1992]103號文報國務院、中央軍委。國務院、中央軍委以國函[1993]85號文批復同意新建黔江民用機場。

1994年2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3月,報告獲專家評審通過,民航總局以[1994]263號號文將評審意見報國家計委。由于國家壓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報告未獲計委批復,機場項目擱淺。

2001年2月,重慶市委、市政府在黔江召開現場辦公會,把黔江機場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將機場納入市級“十五”規劃重點項目。

2001年7月,黔江機場被列入國家“十五”期間*批10個支線機場建設重點項目。

2002年4月,中咨公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黔江機場可研報告進行預評估,5月到黔江現場評估,24日,報告獲專家組評審通過。

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響,原計劃當年開工的機場后延。

2003年8月28日,黔江舟白機場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運作,機場地基試驗段全面動工。

2003年12月30日,機場可研報告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發改交運[2003]2362號文批復。建設規模,國內支線機場,本期工程按滿足2010年旅客吞吐量12萬人次,高峰小時旅客吞吐量108萬人次設計。總投資3.17億元,站坪滿足2架C類飛機自滑進出使用要求。由重慶市黔江舟白機場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項目法人,負責項目實施管理。機場建成后,由地方經營管理,民航總局實行行業管理。

2004年1月14日上午9時,黔江舟白機場舉行隆重的奠基典禮。這一刻令黔江人民無限自豪,為這一刻的到來,黔江人民等待了整整12年,經過黔江歷代領導和50萬土家、苗、漢各族人民的艱辛努力,武陵山區人民翹首期盼,向往神鷹、邀游藍天的機場夢就要圓了。

2009年舟白機場建立。

2010年5月30日校飛,2010年7月15日江北機場至黔江試  重慶黔江武陵山機場試航成功,

2010年8月26日,黔江機場建設全部完成。

2010年11月22日首航,2011年9月開通上海、昆明航線。

2011年11月改為黔江武陵山機場。

2012年年2月16日黔江武陵山機場開通北京航班,2小時25分直達首都,初定為每周三班,周一、四、六各一班。其中,MU5877(昆明-黔江-北京)13:40從昆明起飛,14:50抵黔,15:40由黔起飛,18:05抵達北京;MU5878(北京-黔江-昆明)18:55從北京起飛,21:45抵黔,22:45由黔起飛,00:05抵達昆明。
2013年5月6日5月6日,黔江—廣州往返航班正式開通。這是武陵山機場開通的第5條航線。據了解,該航班由*南方航空執飛,執飛機型為A320,每周兩班。具體時間為:周一、周四各一班,廣州至黔江航班15:45從廣州起飛,17:35抵達黔江;黔江至廣州航班18:25從黔江起飛,20:10抵達廣州。

郵電通信

黔江區郵電通訊事業發展較快,現代化通訊能力不斷提高。在郵電通訊事業方面,黔江區始終走在渝東南地區的前列。已初步建成一個渝東南地區*、最完善、覆蓋最廣的連接全國,通達世界的現代化通信網絡。通信傳輸方面:國家一級通信干線--漢渝光纜(埋式、架空各一條)、黔江--石柱二級光纜及衛星電路構成了黔江通信出口大動脈。

全區建成了三條SDH2.5G骨干自愈光環,是目前重慶區縣中*傳輸網絡,已實現鄉鄉通光纜,農村光纜總長達450多公里,覆蓋了全區460多個村。

電話交換方面:建有匯接渝東南片區電話的獨立交換匯接局(包括匯接移動聯通),是渝東南片區的通信樞紐中心,全區電話交換機容量超過6萬門。

數據及多媒體通信方面:建有DDN、分組交換節點機多個,可以提供從9.6K到2M的DDN(數字數據網)、分組交換和幀中繼等傳統基礎數據通信服務。DDN已開通了全區大部分鄉鎮。

在互聯網服務方面:建有163節點機2個,撥號端口660個,出口帶寬達316M。目前已成為重慶寬帶多媒體通信網的核心節點,支持電話撥號、一線通DDN專線等多種接入手段。

目前,黔江區開通的電信業務主要有固定電話、ADSL寬帶互聯網接入服務、數據通信、FTTX LAN互聯網信息服務IP、可視等與國際水平相適應的多項業務。全區還建成了三條SDH2.5G骨干自愈光環,是目前重慶區縣中*傳輸網絡,已實現了鄉鄉通光纜。

自然資源/黔江區

黔江區自然資源、物產資源比較豐富,許多產品產量居全國首位,其利用價值和開發價值較高,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礦產資源

區內礦產資源品種較多、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區內總計礦產地11處、10個礦種,礦(化)點14處。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主要有石膏高嶺土冰解石瑩石重晶石明礬石灰石石英石、礦巖等礦藏。其中,鋁土礦(D E級)儲量為1148。9萬噸;鉛鋅礦儲量為70萬噸;原煤儲量為3288.9萬噸;瑩石儲量40多萬噸,石灰石儲量1億噸以上。全區共有18對煤礦井,全區設計能力為51萬噸/年,全區實際生產能力為19.8萬噸/年。此外,砂巖方解石粘土銻礦等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

(二)水能資源

區內河流眾多,大小溪流密布全境,水流落差大,水能蘊藏量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6.6萬千瓦,其中阿蓬江為10多萬千瓦,可開發量為近10萬千瓦。全區水資源總量為15.83立方米,人平4066立方米,畝平2.6立方米,高于全國、全市平均水平。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電站有:

大河口電站:裝機3×2.5萬千瓦,年發電量3.98億千瓦時。

漁灘電站:裝機4×3000千瓦,年發電量8141萬千瓦時。

舟白電站:3×800千瓦,年發電量1630萬千瓦時。

雙泉電站:裝機2×1000千瓦,年發電量度1210萬千瓦時。

深溪河電站:裝機2×500千瓦,年發電量661萬千瓦時。

嘉禾電站:裝機3×200 2×800千瓦,年發電量781萬千瓦時。

(三)旅游資源

境內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珍奇獨異。深山明珠小南海,已被開發為省(市)級旅游區,是一個融山、海、島、峽諸風光于一體的高山淡水湖泊,也是國內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地震遺址,距黔江城區32公里。清幽的官渡峽,官渡峽系阿蓬江的一段峽谷,在正陽鎮境內,距黔江城22公里,峽內清幽雅致,景觀迷人,素有“盆景”、“小三峽”之美稱,是黔江著名旅游勝地之一。奇異的武陵山,位于黔西34公里石會鎮境內,武陵山系砂質頁巖風化剝落形成種種奇峰異石,姿態萬千,有的如公孫相扶,有的似母女悄語,有的像夫妻絮語,有的若婆媳相親,恰似一幅“群英赴會”圖。黔江的武陵山、小南海、官渡峽將與北部的長江山峽、東邊的芙蓉洞、西邊的黃金洞、南邊的張家界連成旅游環線,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旅游景點/黔江區

小南海

一個美麗的高山湖泊,位于重慶與湖北交界處,距黔江城北部30余公里,車程約一小時。

小南海是由于地震時山崩巖塌、溪流堵塞而形成的地震堰塞湖。`四周秀峰環列,湖內水碧島綠,湖光山色,景色如畫,二000年被評為重慶市“十佳”旅游景區。小南海地震遺址為全國獨有、世界罕見,其地震崩滑體、崩積物、淤壩等至今清晰可見。二00一年,被國家地震局批準為“黔江小南海國家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

武陵

仙山出黔江城沿國道319線西行30來公里即至,川鄂邊境外山。武陵山山峰綿亙十余公里,山勢峻峭,奇峰兀立,危崖深峽,云纏霧鎖。砂質面巖風化剝落后形成姿態千萬的奇峰異石,有的似公孫相扶,有的如母子悄語,有的像夫妻絮語,有的若婆媳相親,或如背負竹簍者,或如手牽羔羊者,仿佛八仙赴會,酷似唐僧取經……因勢賦形,莫不畢肖,看得你如癡如醉,古人描繪為“群仙赴會”。其貴人山公母山八角廟、雙石礅諸峰,每一座山峰都有有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傳說。武陵山的主峰山勢拔地而起,海拔1092.3米,有“武陵奇峰萬仞突兀鎮黔江”之說。立峰顛,覽群山,見青山如波,白云如絮,峰云相攜,萬千變化。微風徐來,含煙凝碧,奇峰隱約;驟風突至,云海翻騰,諸峰匿跡。

阿蓬江神龜峽

神龜峽阿蓬江峽谷景觀中較為優越的河段,從黔江兩河鎮至酉陽大河口,全長38.9公里。峽口緊鄰國道319線,距黔江城44公里。

神龜峽因峽口兩山酷似雌雄雙龜對臥而得名。相傳在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特派神仙呂洞賓從中原到南洋一路安置民寨。呂洞賓騎著神龜,帶領水陸兵馬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到了這里的塘角灣,他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的同時又被當地百姓的貧困所震撼,便派自己的心腹——雄雌二龜留下來查訪民情,造福黎民百姓。這對神龜也不負重托,把塘角灣一帶治理得太太平平,興旺發達。如今它們功成名就,安祥地躺在這里頤養天年。

土家民居——吊腳樓

土家人喜聚族而居,一姓為一寨,以姓氏為寨名或村名。在建筑形式上,以吊腳樓為主;在建筑材料上,以木材為主,木結構占多數,也有土木結構的。

土家人大多生活在山區,居處較少平地,山高林深草茂,常有蛇蟲野獸出沒。因而,當地人建房造屋就地取材,依勢而建。背靠青山面對綠水,是其*選擇,屋基前低后高,所以木結構的“吊樓”式建筑應運而生,樓外有“耍子”,安有各式各樣的木欄,保留著土家先民“干蘭”式居屋的遺俗。

土地家吊腳樓為典型的欄桿式建筑,分全吊型和半吊型兩種。全吊型,全部懸虛,比較少見;半吊型,部分懸虛,為主流形式。一般是幾間主屋落地,左右兩邊轉角吊樓懸空。主屋正中一間為堂屋,堂屋正對大門一面設有香龕,以敬神靈祖先。堂屋不作居室,有的設有火塘,以作迎親待客之用。

黔江特產/黔江區

武陵山珍:武陵山珍是天然野生植物,可供人們食用、藥用的野生菌類。天然野生菌的特點是:無污染、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集現代天然食品優點于一身。

武陵山珍野生菌生長于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無污染,自然天成。每種野生菌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多種氨基酸。食用時可做山珍菌湯火鍋炒菜小吃湯鮮香純和而味美,食性溫而不燥,營養極為豐富,實為湯中之精品、菜中之佳肴,非一般菜類和魚肉類可比,是人們四季皆宜的美味綠色保健食品。

血豆腐:“血豆腐”,即將豆腐合豬血豬肉花椒辣椒等佐料拌成泥狀,捋成卵形,以竹篩置火炕上,煙熏烤成臘黃,吃起來耐嚼味香,堪稱佐酒上品,亦為土家特色菜。

它以豬血和豆腐為主料。先將鮮豆腐搗成豆腐泥,再將適量的新鮮豬血倒進豆腐泥中攪拌調勻,然后把適量的花椒粉辣椒粉蔥蒜和煮熟的肥瘦搭配的肉丁拌進去,并潑適量的鹽水攪拌均勻,一坨一坨的揉成饅頭大小的血豆腐坯放在竹篩里,掛在火炕上熏干。

食用時可切成豆腐絲、豆腐片,只能干炒,不能水煮,炒的時候火要旺,時間要短,只需在鍋里打個翻身就舀起來。特色是色質鮮嫩、香氣濃郁、味道可口,而且營養豐富。

油醪糟:糯米制成醪糟坯,下油鍋,加芝麻桔餅核桃仁油酥花生仁蜜棗白糖等稍煎,然后放入沸開水中煮沸即成。特色是香甜不膩口,營養十分豐富。

地牯牛泡菜:又名草食蠶寶塔菜,是武陵山區絕無污染的地方土特產,是難得的天然綠色食品,2001年入選旅游指定商品和“消費者信得過商品”。

牛肉脯:采用武陵山區天然草場放牧的優質黃牛,精選大腿部瘦肉,制作工序復雜,工藝精湛。成品呈玫瑰色,片薄透明,口味獨特,麻辣鮮香,是招待貴賓、饋贈親友的珍品。

類似“黔江區”
與“黔江區”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