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生活服務 > 旅游資訊

俄羅斯旅游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俄羅斯旅游
網站熱點:
跟團游,俄羅斯,代辦簽證,俄羅斯旅游,俄羅斯旅游線路
登陸狀態:
自動
網站品質:
4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3 18:01:25
網站介紹:
俄羅斯旅游中文網是最貼近您的俄羅斯旅游中文資訊平臺。俄羅斯旅游中文網致力于為廣大旅俄愛好者和中俄旅行社提供*、最準、*的俄羅斯旅游資訊俄羅斯旅游攻略俄羅斯旅游線路俄羅斯旅游注意事項俄羅斯旅游報價俄羅斯新聞、俄羅斯景點、俄羅斯民俗藝術、俄羅斯美食、俄羅斯酒店、俄羅斯簽證、旅游攻略、旅游報價、俄羅斯展會等。
網站百科

國家標志/俄羅斯

國名

俄羅斯聯邦(或稱俄羅斯)。公元9世紀,在建立以基輔為中心的古羅斯國家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俄羅斯人的祖先古羅斯部族人(東斯拉夫人),并成為此后國家名稱。
“俄羅斯”這個稱呼是*人通過較早接觸俄羅斯人的蒙古人學來的,在蒙古語中很少有以輔音R開頭的,而蒙古人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往往都要加上相應的元音O,因此“羅斯”在蒙古語便譯為OROS,*音節為O。這也是*元朝史籍中稱為“斡羅斯”或“鄂羅斯”的原因。到了明朝,中俄聯系中斷,直到明末中俄才有直接接觸,那時候中漢人便直譯為“羅剎”。羅剎國這一稱呼直到清初仍舊存在,比如康熙帝下令編纂的中俄交涉史料就定名為《平定羅剎方略》。但清朝的統治民族是滿洲族,受蒙古族影響較深,故采取源于蒙古語的間接音譯,在康熙以后統一稱為“俄羅斯”并沿用至今,俄羅斯帝國簡稱沙俄,即沙皇俄國

國旗 

俄羅斯聯邦的國旗采用傳統的泛斯拉夫色,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藍、紅三色。  

旗幟中的白色代表寒帶一年四季的白雪茫茫,藍色代表亞寒帶,又象征俄羅斯豐富的地下礦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紅色是溫帶的標志,也象征俄羅斯歷史的悠久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三色的排列顯示了俄羅斯幅員的遼闊。但另一方面,白色又是真理的象征,藍色代表了純潔與忠誠,紅色則是美好和勇敢的標志。

1699年彼得大帝到荷蘭學習造船術時,他意識到需要為俄國的海軍設計一面軍旗。他因此效仿荷蘭的三色國旗設計,但顏色是另選的(當時的荷蘭國旗是橙-白-藍三色)。彼得大帝當時選擇的顏色是紅、白、藍三色,也就是后來的泛斯拉夫色。

1883年5月7日這面旗幟正式成為俄國國旗,1917年十月革命后三色旗被取消。1991年8月21日這面旗幟再次被采用,成為獨立的俄羅斯聯邦的國旗。

國徽

1993年11月30日,俄決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時代的、以雙頭鷹為圖案的國徽:紅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雙頭鷹,鷹頭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頂皇冠,鷹爪抓著象征皇權的權杖和金球。鷹胸前是一個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騎士和一匹白馬。雙頭鷹由來可追溯到公元15世紀。雙頭鷹原是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記。拜占庭帝國曾橫跨歐亞兩個大陸,它一頭望著西方,另一頭望著東方,象征著兩塊大陸間的統一以及各民族的聯合。1453年,曾輝煌一時的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戰死。他的兩個弟弟,一個臣服于奧斯曼帝國,另一個帶著兩個兒子和女兒索菲亞·帕列奧洛格逃到羅馬。后來,這兩兒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羅馬教皇撫養成人。當時的羅馬政治家們為了借助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抵御土耳其人,便用聯姻的方式將索菲亞許配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索菲婭由此佩戴著拜占庭帝國威嚴的雙頭鷹徽記來到了俄羅斯。索菲婭協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羅斯的土地基本上聯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國家。1497年,雙頭鷹作為國家徽記首次出現在俄羅斯的國璽上,直至1918年。1993年11月30日,這只象征俄羅斯國家團結和統一的雙頭鷹又“飛”回到俄羅斯的國徽上。二十世紀末,國家杜馬從法律上確定了雙頭鷹是俄羅斯的國家象征。

國花

俄羅斯國花仍為向日葵

國歌

俄羅斯人的祈禱》(1815年)   

工人馬賽曲》(1917年)   

國際歌》(1918年-1944年)   

《牢不可破的聯盟》(1944年-1991年)   

《愛國歌》(1991年-2000年)   

俄羅斯國歌》(Гимн России)(Hym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2000年12月25日至今)。 

歷史/俄羅斯

政權建立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入侵,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0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擴張歷史

中世紀后期俄羅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帝國,并從15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并到處擴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并從(*)大清掠奪了58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新疆西部。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后的內戰,十月革命終于在1917年爆發。

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后,這一動蕩時期才終于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

彼得大帝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后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臨時政府

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后,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采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較后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走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為反蘇維埃武裝叛亂的領袖。俄國內戰之后,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

蘇聯時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列寧領導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世界上*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退出一戰。十月革命之后的半年,一方面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建立。另一方面,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與德國妥協。保衛了蘇維埃政權。但是帝國主義國家發動聯合武裝干涉,并且支持高爾察克、鄧尼金、尤登尼奇等白衛軍發動武裝叛亂。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英勇的在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黨的堅強領導下,紅軍勝利。為了加強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社會主義,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于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1928~1937年,蘇聯先后勝利的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其重點是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蘇聯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蘇聯成為歐洲*、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國防實力大大加強,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成績輝煌。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是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蘇聯人民打敗了兇殘的法西斯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的侵略,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還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卡年科、戈爾巴喬夫等。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臺后,實施改革。主要針對斯大林時代存在的弊端進行在政治經濟方面進行一些改革。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是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而且赫魯曉夫改革缺乏科學周密的計劃。六十年代之后,改革矛盾日益突出,導致改革失敗,1964年赫魯曉夫下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勃列日涅夫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繼續改革,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達到頂峰,蘇聯與美國差距縮小,蘇聯在全球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但是70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停滯,經濟發展逐步減緩,蘇聯在政治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矛盾逐步積累,為日后蘇聯的劇變和解體埋下了隱患。

安德羅波夫雖然想挽救蘇聯但是執政時間太短就去世。契爾年科無所作為而終。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針對蘇聯經濟處于停滯的局面,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是沒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蘇聯社會經濟陷入全面的危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其后戈爾巴喬夫又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政治方面,由于政治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地位,削弱黨的領導,任由西方自由化思潮泛濫,否定蘇共歷史強調“民主化”“公開性”,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亂、國家權力的軟弱分散。80年代末蘇聯改革全面失敗。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后,戈爾巴喬夫失去了領導國家的能力,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共解散國家性質改變,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劇;1991年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后蘇聯時期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接受了西方國家的制度。葉利欽總統推行西方的休克療法和大規模私有化。“經濟寡頭”們迅速形成并控制了國家經濟,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1998年俄羅斯的GDP僅為2520億美元,僅為1988年蘇聯gdp的8%。2014年后,國際原油價格暴跌,原油期貨價格一度跌破30美元一桶,至26美元一桶。引發盧布劇烈貶值,俄羅斯預計2015年經濟衰退3.7%,俄羅斯陷入巨大經濟危機中。

地理/俄羅斯

 

俄羅斯位于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東西最長為9000公里,南北最寬為4000公里。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東南面有*、蒙古朝鮮。東面與日本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3807公里。大部分地區處于北溫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到-37℃,7月平均溫度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

近五分之四的人口(包括烏拉爾區)、大部分城市和首都莫斯科均在歐洲部分。西部幾乎全屬東歐平原,向東為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南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聳立著大高加索山脈,*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冬季嚴寒漫長;北冰洋沿岸屬苔原氣候,太平洋沿岸屬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大河有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

地形復雜多樣。境內地勢東高西低,70%的土地是平坦遼闊的平原。西部多為遼闊的平原,以烏拉爾山為界,大約 分為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兩部分。東部多高原和山地,主要有中西伯利亞高原、南西伯利亞山地、東西伯利亞山地和遠東山地。東歐平原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為世界著名平原。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中西伯利亞高原面積約150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500米,為世界*高原之一。烏拉爾山南北蜿蜒2000多千米,是歐亞兩洲分界線的一部分,*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

西伯利亞南部和東部及遠東山地主要為海拔1000-2000米的中山。俄羅斯有許多著名河流和湖泊,沼澤廣布。歐洲*長河伏爾加河全長3690千米,流域面積138萬平方千米,頓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阿穆爾河(黑龍江)等亦為重要河流。貝加爾湖為世界淡水容量*和最深的湖泊。較大的湖泊有里海拉多加湖奧涅加湖泰梅爾湖等。處于多種氣候帶,由北往南從北寒帶到亞熱帶,從西北端的海洋氣候到西伯利亞的劇烈大陸性氣候再到遠東的信風氣候。但大多數地區屬溫帶和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涼爽,春秋季節甚短。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兩地的極端*氣溫曾分別達-70度和-71度,成為北半球的“寒極”,7月平均氣溫從北向南逐漸升高,里海沿岸低地可達25度。年降水200-3000多毫米。冬季幾乎全境降雪。

行政區劃/俄羅斯

聯邦主體

俄羅斯聯邦現由84個聯邦主體組成:
(1)21個共和國:阿迪格共和國(阿迪格)、阿爾泰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哈利姆格坦格奇、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卡累利阿共和國、科米共和國、馬里埃爾共和國、摩爾達維亞共和國、薩哈共和國(雅庫特)、北奧塞梯共和國、韃靼斯坦共和國(韃靼斯坦)、圖瓦共和國、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車臣共和國、楚瓦什-恰瓦什共和國;
(2)8個邊疆區:阿爾泰邊疆區、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濱海邊疆區、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彼爾姆邊疆區、堪察加邊疆區 ;
(3)47個州:阿穆爾州、阿爾漢格爾斯克州、阿斯特拉罕州、別爾哥羅德州、布良斯克州、弗拉基米爾州、伏爾加格勒州、沃洛格達州、沃羅涅日州、伊萬諾沃州、伊爾庫茨克州、加里寧格勒州、卡盧加州、堪察加州、基洛夫州、科斯特羅馬州、庫爾干州、庫爾斯克州、列寧格勒州、馬加丹州、莫斯科州、摩爾曼斯克州、下諾夫哥羅德州、諾夫哥羅德州、新西伯利亞州、鄂木斯克州、奧倫堡州、奧廖爾州、奔薩州、彼爾姆州、普斯科夫州、羅斯托夫州、梁贊州、薩馬拉州、薩拉托夫州、薩哈林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斯摩棱斯克州、坦波夫州、特維爾州、托木斯克州、圖拉州、秋明州、烏里揚諾夫斯克州、車里雅賓斯克州、赤塔州、雅羅斯拉夫爾州;

(4)2個聯邦直轄市:莫斯科、圣彼得堡;

(5)1個自治州:猶太自治州;
(6)5個自治區:阿加布里亞特自治區、涅涅茨自治區、楚科奇自治區、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漢特-曼西自治區。[1]

聯邦區

2000年5月13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法令,將把俄聯邦89個(現為83個)實體(直轄市、共和國、邊疆區、自治區、州和自治州)按地域原則聯合成7個聯邦區,目的是鞏固國家統一,強化總統對地方的管理體制。
2010年1月19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19日簽署命令,新設立北高加索聯邦區。這8個聯邦區分別為:
中央聯邦區(莫斯科)
西北聯邦區(圣彼得堡)
南方聯邦區(頓河畔羅斯托夫)
伏爾加沿岸聯邦區(下諾夫哥羅德)
烏拉爾聯邦區(葉卡捷琳堡)
西伯利亞聯邦區(新西伯利亞)
遠東聯邦區(哈巴羅夫斯克又稱伯力城)
北高加索聯邦區(皮亞季戈爾斯克又稱五山城)
(注:括號內為各聯邦區中心)[2]

主要城市

莫斯科:位于東歐平原。作為首都,既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還是機械工業和紡織工業中心。是僅次于英國倫敦的歐洲第二大城市,已有800年的歷史。人口約850萬(截至2002年12月)。
圣彼得堡: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北方之都”,西北聯邦區首府。地處波羅的海沿岸的綜合性工業中心。著名的艾爾米他日博物館。又名 “冬宮”,世界知名。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遠東*大城市,俄羅斯東部地區經濟貿易中心及遠東*港,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葉卡捷琳堡:全國經濟第三大、人口第五大城市,烏拉爾聯邦區首府。地處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
下諾夫哥羅德:人口第四大城市,伏爾加沿岸聯邦區首府。位于奧卡河和伏爾加河交匯處的重工業城市。
新西伯利亞:人口第三大城市,西伯利亞聯邦區的中心城市。位于西伯利亞大鐵路和鄂畢河的交匯處。
羅斯托夫:南方聯邦區首府,位于頓河的入海口。
烏蘭烏德、伊爾庫茨克:緊靠著世界知名淡水湖——貝加爾湖的兩座城市。
摩爾曼斯克:世界上最北的城市及北冰洋沿岸終年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
索契:俄羅斯*濱海溫泉療養地和氣候性療養地,每年有250萬國內外游客來此度假休養。[3]

政治/俄羅斯

1993年12月12日,俄羅斯聯邦舉行全體公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后的*部憲法。同年12月25日,新憲法正式生效。這部憲法確立了俄羅斯實行總統制的聯邦國家體制。

 憲法規定,俄羅斯聯邦總統是國家元首,是俄羅斯聯邦憲法、人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的保障;總統按俄羅斯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決定國家對內對外政策;總統任命聯邦政府總理、副總理和各部部長,主持聯邦政府會議;總統是國家武裝力量*統帥并領導國家安全會議;總統有權解散議會,而議會只有指控總統犯有叛國罪或其他十分嚴重罪行并經*法院確認后才能彈劾總統。   

根據憲法,俄羅斯聯邦會議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聯邦會議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兩院組成。  
聯邦委員會

 由俄羅斯聯邦每個主體各派兩名代表組成:一名來自國家代表權力機關,一名來自國家執行權力機關,主要職能是批準聯邦法律、聯邦主體邊界變更、總統關于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決定境外駐軍、總統選舉及彈劾,中央同地方的關系問題等。

外交關系/俄羅斯

開展全方位外交,以獨聯體為戰略重點,以與西方關系、特別是與歐洲關系為優先,同時加強亞太外交,加大對中、印等亞太大國的借重。其宗旨是積極推動多極化進程,力主重振俄大國地位,突出維護國家利益,著眼點是為俄國內經濟復興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俄美關系

2008年5月,俄美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簽署民用核能合作協議,確定和平利用核能的基本準則,同意深化商務貿易、技術轉讓、研發等領域合作。協議允許俄羅斯進口和加工產自美國的核材料。2011年1月正式生效。

 2009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同意“重啟”兩國關系,7月,俄美決定建立由兩國總統親自領導的雙邊合作發展委員會,負責指導和協調兩國各領域合作。7月6日,奧巴馬首次訪問俄,兩國就進一步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達成共識,并簽署關于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框架文件、關于美國物資過境俄羅斯運往阿富汗的協議以及兩國核合作聯合聲明等文件。至2011年4月,美國迄今已自俄羅斯領空過境飛行1000次,向阿富汗戰場輸送了15萬多人。 

俄歐關系

1997年簽署的指導歐俄關系發展的文件《伙伴關系與合作協議》已于2007年年底到期。雙方代表已就簽署新協議進行了六輪談判。
2003年5月,俄歐雙方就同意舉行談判建立四個“共同空間”:環境和能源合作的經濟空間;自由、安全和司法合作空間;外部安全合作空間以及科技、教育和文化合作空間。這四個“共同空間”是通向歐俄戰略伙伴關系“路線圖”的主要內容,但雙方進行了多年談判未見成果。 
在影響歐俄關系發展的諸多障礙中,天然氣合作問題較為突出。歐盟四分之一的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其中80%經由烏克蘭輸送。俄羅斯和烏克蘭近年來多次因天然氣費用問題發生爭執,致使歐洲其他國家的俄羅斯天然氣用戶受到影響。近來,烏克蘭又面臨拖欠俄羅斯天然氣費用問題。 
2008年,歐俄雙邊貿易額達到2800億歐元。  歐盟-俄羅斯關系喜中有憂 
2009年6月俄總統梅德韋杰夫提議組織召開全歐峰會,制定新的歐洲安全條約,作為保障未來歐洲安全的法律基石。之后,梅德韋杰夫還在多個場合呼吁啟動制定新歐洲安全條約的進程。11月29日,俄公布新的歐洲安全條約草案。據報道,草案實質是在歐洲大西洋地區的政治軍事安全領域建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空間,以便擺脫“冷戰”遺產。 
2010年6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與到訪的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德國北部小鎮梅澤貝格舉行了工作會談。雙方同意提升歐盟與俄羅斯安全合作的層次。 
2010年9月,俄羅斯和歐盟將建立國防和安全領域協調行動工作組。 
2011年6月17日,俄羅斯與法國簽署訂購“西北風”級戰艦合同,金額達12億歐元。這是北約成員國首次向俄羅斯出售如此級別的尖端武器。 

俄挪關系

 2010年9月,俄羅斯與挪威就兩國在巴倫支海與北冰洋水域爭議區域劃界簽署條約,雙方長達40年的有關談判就此結束。巴倫支海靠近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總面積超過140萬平方公里。俄挪爭議水域面積為17.5萬平方公里,魚類資源與油氣資源豐富。2011年3月25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批準俄羅斯與挪威達成的巴倫支海劃界協議,

俄丹關系

 2010年4月,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進行會談,會后雙方發表了關于兩國建立“現代化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

俄印關系

 2009年12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與來訪的印度總理辛格簽署了兩國聯合聲明,表達對全球反恐、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的共同立場。兩國還就加強軍事和民用核能等領域合作簽署了協議。

 梅德韋杰夫2008年12月訪問了印度,印度總統帕蒂爾則于2009年9月對俄羅斯進行了訪問。梅德韋杰夫和辛格共同出席了2009年6月在葉卡捷琳堡舉行的“金磚四國”領導人首次正式會晤,兩人還在匹茲堡金融峰會期間舉行了會晤。 

俄日關系

2009年5月12日,俄日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議由俄羅斯總理普京和時任日本首相的麻生太郎在東京簽署。該協議為框架性合作協議,確立了雙方在和平利用核能領域進行互助的主要原則。協議規定,俄日將在鈾礦探測和開發、輕水反應堆設計、建設和運營、核安全以及核材料供應等領域進行合作。2011年1月,俄總統梅德韋杰夫批準俄日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議。 

俄白關系

1999年底,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兩國簽署了建立聯盟國家條約,條約于2000年生效。根據條約,俄白兩國各自仍為主權國家,保持各自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在此基礎上雙方聯合設立了具有超國家機構性質的*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和聯盟議會組織,負責處理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和科學文化等領域里進一步合作的所有相關問題。

 2009年12月10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共同簽署了建立聯盟國家條約簽訂10周年聲明,強調聯盟國家建設的優先方向是鞏固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完善政治體制建設。

俄白哈三國關系

俄、白、哈三國2007年10月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宣布在歐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建立關稅同盟。三國在2009年6月就建立關稅同盟的所有細節問題達成一致。從2010年1月1日起,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正式啟動三國關稅同盟運作機制,并于7月1日開始運行。

俄烏關系

2010年4月21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和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在烏東部城市哈爾科夫簽署協議,俄羅斯同意在原合同價格基礎上優惠約30%向烏克蘭出售天然氣。作為交換,烏克蘭同意把俄黑海艦隊在烏南部克里米亞半島塞瓦斯托波爾港口的駐扎期限在2017年到期后再延長25年。同年4月28日,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批準了俄烏關于延長俄黑海艦隊駐烏期限的協議。5月17日,烏俄簽署系列重要合作文件,這些文件包括烏俄國境劃界協定、烏俄關于使用和發展“格洛納斯”導航系統的政府間合作協議以及兩國在銀行、科學教育和文化等領域加強合作的協議。

俄蒙關系

2009年08月,蒙俄兩國簽署《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宣言》。

中俄關系

沙皇俄國原是歐洲國家,與*并不接壤。沙俄自清代以來,通過侵略戰爭、不平等條約、及所謂的調停法理霸占了*的一些領土。被沙俄霸占的*領土包括(自東向西):庫頁島、烏蘇里江以東土地、黑龍江北至外興安嶺土地、貝加爾湖以東土地、唐努烏梁海等。另外,蘇聯在外蒙古獨立事件中起了一些作用。 

友好條約

中俄兩國擁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1949年10月2日,*與蘇聯建交。蘇聯解體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兩國在莫斯科簽署《會談紀要》,確認俄繼承蘇聯與*的外交關系。1996年中俄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1998年11月,中俄兩國在莫斯科發表了《關于世紀之交的中俄關系的聯合聲明》。2000年7月,俄總統普京對*進行國事訪問。2001年7月,江澤民主席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2年12月,普京總統來華進行國事訪問。2003年5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簽署聯合聲明。2004年9月,溫家寶總理正式訪問俄羅斯并舉行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2004年10月,普京以總統身份再次訪華,中俄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并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胡錦濤主席和普京總統共同表示,這一協定的簽署,標志著中俄邊界線走向全部確定。2005年5月,國家主席胡錦濤赴俄羅斯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0周年慶典。2005年6月2日,*和俄羅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換《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批準書,這標志著兩國徹底解決了所有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2005年6月底至7月初,國家主席胡錦濤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兩國簽署《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和《中俄聯合公報》。

2005年9月,正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首腦會議的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了俄羅斯總統普京,雙方就深化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同年9月,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主席米羅諾夫訪華,與吳邦國委員長舉行會談,標志著*全國人大與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定期交流機制全面啟動。

中俄邊界問題  

2008年,中俄兩國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為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建立在睦鄰友好、平等互信、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基礎上的新型國家關系。雙方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為指針,大力加強在政治、經濟、人文、科技、軍事等領域的合作。

 2008年10月14日,中俄在黑瞎子島舉行了兩國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黑瞎子島西側約171平方公里陸地及其所屬水域正式劃歸*。2010年11月,中俄總理第十五次定期會晤發表聯合公報宣布,雙方將共同對黑瞎子島進行綜合開發。

從2011年7月20日起,位于中俄邊境的黑瞎子島將迎來首批游客。[4]

資源/俄羅斯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種類多,儲量大,自給程度高。森林覆蓋面積8.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7%,居世界*位。木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儲量的1/3,居世界*位。石油探明儲量65億噸,占世界探明儲量的12-13%。煤蘊藏量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鐵蘊藏量居世界*位。鋁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水力資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鈾蘊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黃金儲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煤礦:庫茲巴斯

*鐵礦:庫爾斯克

*油田:第二巴庫、秋明

經濟/俄羅斯

工業

俄羅斯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占世界重要地位。2004年工業產值為112090億盧布,同比增長6.1%。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民用工業落后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重工業發達。主要工業區有:

圣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

莫斯科工業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圣彼得堡工業區

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莫斯科工業區。

農業

2004年農業產值為13663億盧布,同比增長1.6%。農業人口66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9%。農牧業并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俄羅斯糧食聯盟主席阿爾卡季·茲洛切夫斯基在莫斯科宣布,根據俄糧食聯盟的估計,如果天氣條件良好,2010年俄糧食產量將超過1億噸,而保守估計將為9500萬-9700萬噸。 

服務業

 2004年服務業產值42035萬億盧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5%。2004年服務業從業人口400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59.6%。 

旅游業

國內主要旅游點是莫斯科、圣彼得堡市、黑海療養地、伏爾加河沿岸城市、下諾夫哥羅德和濱海邊疆區。俄目前吸引外國旅客不到國際旅客流量的1%,排名未進入世界前40名。

2003年俄入*境的人數為137.1678萬人次,其中持旅游簽證的68.7521萬人次;*入俄境人數為67.9608萬人次,其中持旅游簽證的有20.3264萬人次。 

交通運輸


俄羅斯的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管道運輸均很發達。
以鐵路、管道為主。

鐵路在歐洲部分比較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

西伯利亞大鐵路橫跨亞歐大陸,被稱為亞歐大陸橋。

管道主要運輸石油、天然氣。

鐵路:至2003年底鐵路總里程為13.9萬公里,客運量1571億人公里,貨運量18016億噸公里(2004年)。

公路:至2003年底公路總里程90萬公里,客運量1681億人公里,貨運量1821億噸公里(2004年)。

水運:2003年海運商船3900艘,總噸位830萬噸。2004年,海運貨運量589億噸公里,內河貨運量878億噸公里。主要海港位于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巴倫支海白海等,包括摩爾曼斯克、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納霍德卡新羅西斯克等。

空運:2001年民用飛機有7萬多架,國際航線總長約8萬公里。2003年客運量52億人公里,貨運量30億噸公里(2004年)。主要機場有莫斯科的謝列梅杰沃2號國際機場、謝列梅杰沃1號國際機場、伏努科沃1號國際機場、多莫杰多沃機場、圣彼得堡國際機場、新西伯利亞機場葉卡捷琳堡機場哈巴羅夫斯克機場等。

管道運輸:至2000年底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總長21.3萬公里,2004年輸油氣總量24133億噸公里。

金融

銀行

主要銀行有:

1、俄羅斯儲蓄銀行,1991年成立,注冊資本241億盧布。

2、俄羅斯外貿銀行,1990年成立,注冊資本65.5億盧布。

3、工商銀行,1988年成立,注冊資本22.9億盧布。

4、首都儲蓄銀行-農工銀行,1988年成立,注冊資本21.6億盧布。

5、國際工業銀行,1992年成立,注冊資本18.5億盧布。

6、天然氣工業銀行,1990年成立,注冊資本18.5億盧布。

此外俄大銀行還包括外經銀行、阿爾法銀行和古打銀行等。  

對外貿易

 2004年俄對外貿易總額2780億美元,同比增長31.1%。其中出口1832億美元,進口948億美元,順差884億美元。

 2004年俄主要貿易對象為:歐盟(45.1%),其中德國(9.3%),意大利(5.9%),荷蘭(6.5%),芬蘭(3.2%),法國(2.9%),瑞典(1.2%);獨聯體國家(18.3%),其中白俄羅斯(6.8%),烏克蘭(6.6%),哈薩克斯坦(3.2%);*(5.8%),美國(3.8%)。

 2004年在與非獨聯體國家的貿易中,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56.8%),金屬及其制品(16.9%),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7.5%),化工產品(6.6%);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40.9%),食品和農產品(18.1%),化工產品(15.9%),金屬及其制品(7.9%),紡織服裝類商品(4.5%)。

 據俄羅斯海關委員會統計,2009年俄羅斯貨物貿易進出口3891.4億美元,較上年(下同)減少37.6%。其中,出口2339.4億美元,減少36.4%;進口1552.1億美元,減少39.3%;順差787.3億美元,減少29.7%。   

 2009年俄羅斯對荷蘭、意大利、*、德國和土耳其的出口額分別占俄羅斯出口總額的15.1%、8.5%、6.9%、4.9%和4.6%,為353.2億美元、198.0億美元、161.8億美元、114.9億美元和107.8億美元;自*、德國、美國、烏克蘭和法國的進口額分別占俄羅斯進口總額的14.2%、12.3%、5.7%、5.5%和5.1%,為219.6億美元、190.5億美元、89.0億美元、85.9億美元和79.4億美元。俄羅斯前五大順差來源地依次是荷蘭、意大利、土耳其、波蘭和哈薩克斯坦,順差分別為323.3億美元、127.2億美元、77.0億美元、60.3億美元和53.0億美元,減少36.1%、41.1%、30.5%、41.8%和21.5%;逆差主要來自德國、*和法國等,其中對德國和*逆差減少40.7%和59.5%,但對法國逆差增長12.9%。

對外投資

 截止2004年底,俄累計對外投資69.73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占60%,協議投資占6.2%,其他投資占33.8%。主要投資對象國有:英國(18.6%)、塞浦路斯(10.9%)、荷蘭(8.8%)。

截止2003年底,俄對華投資項目1542個,實際投資額3.38億美元。  

外國資本

 截止2004年底,俄累計吸引外資820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其中直接投資占44.1%,協議投資占1.9%,其他投資占54%。  

2004年吸引外資405億美元,同比增長36.4%,其中直接投資占23.3%,協議投資占0.8%,其他投資占75.9%。外國對俄投資主要分布在:批發、零售業及日用品修理業130.37億美元,加工業102.36億美元,采礦業99.34億美元,不動產25.72億美元,交通、通訊業20.33億美元,國家管理和軍事安全、社會保障10.59億美元,金融業10.01億美元,建筑業2.34億美元,農業、林業1.21億美元,公用事業1.07億美元。  
 2004年主要對俄投資國:德國(占11.4%)、英國(10.6%)、美國(8.1%)、法國(4.7%)、維京群島(2.3%)、瑞士(2.1%)、奧地利(1.7%)。  

生活水平 

 2004年俄人均月收入6296盧布(約218美元),同比實際增長7.8%。2004年俄職工人均月工資6828盧布(約237美元),同比實際增長10.8%。2004年12月消費品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11.7%。

軍事/俄羅斯

裝備

首先,俄羅斯武裝力量主要由陸軍、空軍、海軍三大軍種和戰略導彈兵、太空兵、空降兵三個兵種組成。武裝力量中軍人數量為113.4萬人。武裝力量除正規軍外,還包括邊防、內務、安全、政府通訊、民防和鐵道部隊。武裝力量由議會、總統、政府按憲法規定的權限共同指揮,總統是武裝力量的*統帥;軍隊的任務是抵抗外來侵略和履行俄羅斯承擔的國際義務;軍隊人數不得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1%;實行義務兵與合同兵兩種兵役制度,服役期限分別為:艦隊水兵2年,其它士兵1年半,受過高等教育的1年等。俄海軍擁有太平洋艦隊、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和里海獨立區艦隊。

國防

1992年3月16日,俄羅斯國防部正式成立。同年10月9日生效的俄羅斯《國防法》規定,除正規軍外,俄羅斯武裝力量還包括邊防、內務、安全、政府通訊、民防和鐵道部隊;總統為武裝力量*統帥;軍隊的任務是抵抗外來侵略和履行俄羅斯承擔的國際義務;軍隊人數不得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1%;實行義務兵與合同兵兩種兵役制度,服役期限分別為:艦隊水兵2年,其它士兵1年半,受過高等教育的1年等。1993年11月,葉利欽批準了《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基本原則》,取消了“合理足夠”的防御理論和軍隊人數不得超過全國人口數量1%的限額,并首次賦予軍隊參與國內政治生活的職能。1997年12月俄公布《國家安全構想》,認為對俄*安全威脅是國內的經濟危機,宣布在遭到外國武裝入侵時有權使用一切手段進行自衛。2000年1月,俄代總統普京正式簽署新的《國家安全構想》,視俄內部經濟危機和民族分離主義為其國家安全的最主要威脅,強調來自外部的威脅也日益加大,將過去只有在國家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才使用核武器,調整為在受到外來常規軍力入侵時就可以動用核武器以先發制人。2002年10月莫斯科人質事件后,普京總統責成國防部總參謀部修改俄軍事學說和國家安全構想中關于軍隊使用部分,俄政府已開始根據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特點,對軍事理論和國家安全學說進行新的調整。

 1998年俄全面開始軍事改革。主要內容是改變軍種構成,*步:將戰略火箭軍、軍事航天部隊和反導彈防御部隊合并為戰略火箭軍,將空軍和防空軍合并為空軍,保留陸軍、海軍,但取消陸軍總司令部,改組為陸軍總局,賦予各軍區戰役-戰略司令部的地位;第二步:按軍隊使用范圍--陸地、空中、宇宙和海洋劃分為三個軍種。在此基礎上,俄逐步開始推行兵役制改革。2001年12月7日,俄總理卡西亞諾夫表示,俄軍隊應由正規部隊、補充合同兵及預備役部隊三部分組成,義務兵服役期可能縮短。2002年提出部分軍隊實行合同兵役制及縮短義務兵服役期所需的全部費用。2002年俄政府頒布法令,提高軍人待遇。2003年7月,俄政府通過俄軍實行合同兵役制專項計劃,根據該計劃,至2007年底,按合同服役的兵士和中士人數將占到俄軍總兵員的49%。

海外駐軍

俄海外駐軍主要集中在獨聯體各國,包括駐塔吉克斯坦201摩步師、駐南高加索俄軍集群、駐摩爾多瓦共和國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俄軍戰役集團、駐烏克蘭塞瓦斯托波爾黑海艦隊以及其他一些部隊。2003年,俄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名義在吉爾吉斯坎特設立空軍基地。

民族宗教/俄羅斯

民族/人口(千)/百分比/宗教信仰   


俄羅斯族/115868.5 /79.82% 東正教    
烏克蘭族/2943.5/2.03%東正教、天主教、聯合教派*    
巴什基爾/1673.8/1.5% 伊斯蘭教(遜尼派,下同 )    
瓦什族/1637.2/1.13% 東正教    
車臣族/1361.0/0.94%伊斯蘭教    
亞美尼亞族/1130.2/0.78% 基督單性論教派*、東正教    
莫爾多瓦族/844.5/0.58% 東正教    
白俄羅斯族/814.7/0.56%東正教、天主教    
阿瓦爾族/757.1/0.52% 伊斯蘭教     
哈薩克族/655.1/0.45% 伊斯蘭教    
烏德穆爾特族/636.9/0.44%東正教    
阿塞拜疆族/621.5/0.43% 伊斯蘭教     
馬里族/604.8/0.42% 東正教    
日耳曼族/597.1/0.41% 新教、天主教    
卡巴爾達族/520.1/0.36%伊斯蘭教    
奧塞梯族/514.9/0.35% 東正教、伊斯蘭教
達爾金族/510.2/0.35% 伊斯蘭教  
猶太族/500.0/0.34% 東正教、猶太教* 
布里亞特族/445.3/0.31% 東正教、佛教、薩滿教*    |
雅庫特族/444.0/0.31% 東正教、薩滿教 
庫梅克族/422.5/0.29%伊斯蘭教
印古什族/411.8/0.28%伊斯蘭教
列茲金族/411.6/0.28% 伊斯蘭教 

教育/俄羅斯

 俄羅斯分為學前教育、全日制普及教育、初級職業教育、中級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2003年聯邦和地方財政總預算中教育經費為503.5萬億盧布,占財政總預算的12%以上。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中文盲比例分別僅占0.2%和0.5%。中小學校65700所,學生1844萬人,教職工289.5萬人;中等專業學校2626所,學生248.9萬人,教職工28.2萬人;高等學校1039所,學生594.8萬人,教職工73.6萬人。 

高校 
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建于1775年,現有27個系、11個科研所,19個研究中心。本科學生3.1萬人,研究生7000人,進修生5000人,外國留學生2000人,其中預科生400人,教師5000人。培養出10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建于1724年,2000年有本科學生2.5萬人,研究生2000人,外國留學生700人,教師3000人。培養出8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此外還有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圣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莫斯科動力學院、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學院、莫斯科航空學院、圣彼得堡海洋技術大學、圣彼得堡航空宇航制造學院、圣彼得堡精密技術信息大學、薩馬拉航空技術大學、圣彼得堡礦業大學、莫斯科礦業大學、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莫斯科普希金語言學院、莫斯科音樂學院、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等。

文化/俄羅斯

俄羅斯領土跨越歐亞兩大洲,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東西方兩種文化。俄羅斯重視發展文化事業,大量出版圖書和報刊,建立了許多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俱樂部等群眾性文化設施。俄還重視對博物館珍品和歷史建筑文物的保護,擴建和新建了許多博物館。俄羅斯的博物館按專業可分為革命歷史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各專業博物館以及其他博物館等。著名的大型革命歷史博物館有俄羅斯中央革命博物館、國家歷史博物館、克里姆林宮博物館、中央海軍博物館等。較大的藝術館有莫斯科科列季亞克夫國家繪畫陳列館。

俄羅斯文學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出現了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里別林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肖洛霍夫等世界馳名的大文豪和作家。俄羅斯的美術源遠流長,繪畫有著悠久的歷史,著名的藝術大師有列維坦列賓、蘇里柯夫、克拉姆斯科伊等。俄羅斯的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有著深遠的歷史傳統,歌劇、交響樂和室內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氣質,奔放豪邁。俄羅斯的戲劇藝術體裁和形式多樣,最早出現在宮廷里,19世紀進入繁榮時期,果戈理《欽差大臣》等社會戲劇充滿強烈的時代氣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藝術大師。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是19世紀50年代以后俄羅斯文壇眾多的戲劇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稱為“俄羅斯戲劇之父”。俄羅斯的馬戲團在俄羅斯也很受人們的歡迎,馬戲團團員訓練有素,技藝精湛。俄羅斯人有*民間藝術。實用裝飾藝術有金屬、獸骨和石頭的藝術加工,有木雕、木雕壁畫、刺繡、帶花紋的紡織品、花邊編織等。最有名的工藝品有木制套娃、木刻勺、木盒、木碗、木盤等木制品。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始于195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是蘇聯和俄羅斯*國際電影節,1972年定級為世界A類電影節,是全球12個A類國際電影節之一,2000年起從每兩年一屆改為每年一屆。其悠久歷史僅次于威尼斯電影節[4]

新聞出版


2000年報紙總數5758種,雜志和期刊3570種。

主要報刊及發行量:《俄羅斯報》,創刊于1991年,政府主辦,日發行量48.31萬份;《獨立報》,1991年創刊,日發行量5.24萬份;《消息報》,1917年創刊,日發行量23.45萬份;《每日商報》,日發行量11.73萬份;《共青團真理報》,1925年創刊,日發行量79.6萬份;《莫斯科共青團報》,日發行量196.04萬份;《論據與事實》周報,發行量292.12萬份。

主要雜志及發行量:《總結》周刊(8.5萬份)、《政權》周刊(7.35萬份)、《剖面》周刊(7.2萬份)、《星火》周刊(5萬份)、《新時代》周刊(2.5萬份)。

主要通訊社:(一)俄通社-塔斯社,簡稱俄塔社,其前身是前蘇聯時期的塔斯社及于1992年1月23日成立的俄通社,1992年1月30日正式定名為俄通社-塔斯社。國營,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目前在俄及獨聯體國家有74個分社,在其他59個國家有62個分社。(二)俄羅斯新聞社,簡稱俄新社,其前身是蘇聯新聞社,成立于1961年,1993年被確定為國家通訊社。國營,是俄兩大國家通訊社之一,地位與俄通社-塔斯社相同。在俄及獨聯體國家有40多個分社。(三)國際文傳電訊社,成立于1991年,私營。目前在俄、獨聯體及波海國家有8個分社。

主要廣播電臺:*廣播電臺(原蘇聯中央廣播電臺)、俄羅斯之聲(私營)、俄羅斯電臺(國家控股)、莫斯科“回聲”電臺(私營)。

主要電視臺:(一)俄羅斯國家電視廣播公司(亦稱俄羅斯電視臺、國家電視臺),建于1991年5月,國家控股。(二)國家*電視臺(前身是前蘇聯中央電視臺),建于1990年,國家控股。(三)獨立電視臺,建于1993年1月,私營,在俄、美、歐、中東北非澳大利亞等地播放俄語節目。

主要報刊:

《俄羅斯報》創刊于1991年,政府主辦;

《紅星報》創刊于1924年,國防部辦;

《勞動報》1921年創刊,獨立工會聯合會辦;

《獨立報》1991年創刊;

《消息報》1917年創刊;

蘇維埃俄羅斯報》1956年創刊;

《工人論壇報》工業家、企業家聯盟和獨立工會聯合會辦;

《共青團真理報》1925年創刊;

《莫斯科新聞》周刊1930年創刊;

《文學報》1830年創刊1929年復刊,作家自由論壇辦;

《總結》雜志,發行量8.5萬份;

《星火》雜志,1923年創刊;

《新時代》雜志,1943年創刊;

《政權》雜志;

《剖面》雜志;

《經濟與生活》周刊,1918年創刊。

主要傳媒

 俄通社-塔斯社是俄國家通訊社,其前身是于1992年1月23日成立的俄通社,1992年1月30日正式定名為俄通社-塔斯社。

俄羅斯新聞社,簡稱俄新社,是俄兩大國家通訊社之一,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蘇聯新聞社。1993年被確定為國家通訊社,地位與俄通社-塔斯社相同,業務范圍廣泛。
國際文傳電訊社創立于1990年1月,屬私營。

主要廣播電臺有:

*廣播電臺(原蘇聯中央廣播電臺)

俄羅斯之聲(私營)

俄羅斯電臺(國營)

“青春”電臺

“燈塔”電臺

莫斯科“回聲”電臺等

主要電視臺有:

俄羅斯國家電視廣播公司(亦名俄羅斯電視臺,國家電視臺)

公共電視臺(其前身是蘇中央電視臺,國家控股)

獨立電視臺(私營)

第六電視臺(私營)

莫斯科中心電視臺(莫斯科市)。

茶文化

 關于俄羅斯飲茶的記載始于1567年,先受到上層貴族的寵愛,十七世紀后期迅速普及到各個階層。到十九世紀,茶儀、茶禮、茶會、茶俗在俄羅斯文學作品中不斷出現,茶字成了某些事物的代名詞,連給小費也叫“給茶錢”。

 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特別是格魯吉亞紅茶。他們對*的茉莉花茶很感興趣,認為這種茶香飄四溢,沁人心脾。各地還有不同風俗的茶會,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俄羅斯飲茶十分考究,有十分漂亮的茶具:茶碟很別致,因喝茶時習慣將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邊。茶具有的人喜歡*陶瓷的,有的人喜歡玻璃的。但最習慣用茶炊煮茶喝,尤其是老年人更為喜歡。茶炊實際上是喝茶用的熱水壺,裝有把手、龍頭和支腳。長期以來,茶炊是手工制作的,工藝頗為復雜。直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工廠才大批生產茶炊。

 倘若去俄羅斯人家做客,正趕上主人用茶,他們會熱情地向客人讓茶。此時,客人也應向主人打招呼:“茶加糖——祝喝茶愉快!”喝完茶后,客人應向主人致謝,可以說:“謝謝您的茶!謝謝您的款待!”

風俗人情

稱呼

俄羅斯的姓名包括三個部分,依次為名、父稱、姓。女人結婚后一般隨男人姓,有的保留原姓。在俄羅斯人當中,不同的場合不同對象有不同的稱呼。在正示公文中要寫全稱,非正式文件中一般名字和父稱寫縮寫。表示有禮貌和親近關系時,用名和父稱。平時長輩對晚輩或同輩朋友之間只稱名字。在隆重的場合或進行嚴肅談話時,用大名。平時一般用小名。表示親近時用愛稱。對已婚婦女必須用大名和父名,以示尊重。工作關系中可稱呼姓和職務,再加上“同志”的詞。

面包和鹽

鋪著繡花的白色面巾的托盤上放上大圓面包和面包上面放一小紙包鹽。捧出“面包和鹽”來迎接客人,是向客人表示*敬意和較熱烈的歡迎。

親吻

 在比較隆重的場合,有男人彎腰吻婦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長輩吻晚輩的面頰3次,通常從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愛。晚輩對長輩表示尊重時,一般吻兩次。婦女之間好友相遇時擁抱親吻,而男人間則只互相擁抱。親兄弟姐妹久別重逢或分別時,擁抱親吻。在宴會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須親女方嘴。

忌諱

 俄羅斯特別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它是兇險和死亡的象征。相反,認為“7”意味著幸福和成功。俄羅斯人不喜歡黑貓,認為它不會帶來好運氣。俄羅斯人認為鏡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鏡子意味著靈魂的毀滅。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盤則意味著富貴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壽筵和其它隆重的場合,他們還特意打碎一些碟盤表示慶賀。俄羅斯人通常認為馬能驅邪,會給人帶來好運氣,尤其相信馬掌是表示祥瑞的物體,認為馬掌即代表威力,又具有降妖的魔力。遇見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問好,學生在考場不要用左手抽考簽等等。

交際禮儀

俄羅斯人交際時通常在三種情況下使用“你”:

1、對16歲以下的兒童;

2、近親之間與同事之間(年輕人之間);

 3、年輕人對年輕人。對老年人、陌生人(兒童除外)和領導人則稱“您”。對兒童可直呼其名,而對老年人、陌生人和領導人則應呼其名字加父稱。目前在俄羅斯“先生”、“同志”、“公民”三種稱呼并存。一般在商業機構、新聞媒體和官方機構中人們習慣相互稱“先生”;以前在蘇聯時期普遍使用的“同志”,現在仍然在國營企業、軍隊、公安部門使用;而“公民”通常在公共場所使用,比如:火車站、商店等。在公開發言時,一般在發言人的姓后面加上“先生”、“同志”或其相應職稱“教授”、“工程師”等,比如:“現在請扎羅夫教授講話”。在寫公函時,一般寫收件人名字加父稱;在非常正式的信函中收件人的姓前面應加上“先生”或其相應職稱。大部分俄羅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時間才去餐館。遇有喜慶或舉辦婚禮時,俄羅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館舉行,由邀請人付費。朋友聚會一般在家庭環境下進行。客人通常都帶給主人小禮品(蛋糕、酒)和鮮花。

禮儀習俗

 俄羅斯人一般的見面禮是握手,但要注意握手時要脫下手套。久別的親朋好友常用親吻擁抱禮,男士一般吻女士的手背。在隆重的場合,俄羅斯人用“面包加鹽”的方式迎接貴賓表示*敬意和較熱烈的歡迎。應邀到俄羅斯人家做客,進屋后應脫衣帽,先向女主任問好,再向男主人和其他人問好。男士吸煙,要先征得女士們的同意。

對于數字,俄羅斯人忌諱13,而喜歡7,認為7象征幸福和成功。送禮也喜愛用單數,認為雙數不吉利。

進屋必須脫外套

 在俄羅斯,無論走到那里,是去別人家做客還是出入公共場所,只要進門,就要脫掉外衣。所有到俄羅斯的外國人也都要學會適應“請把外衣脫下來”這一禮節。

 幾乎所有俄羅斯的公眾場所都有衣帽間。當然,它的存在的確有其合理性,畢竟這里的冬天有半年長的時間:室外零下20攝氏度,室內零上20攝氏度。人們脫去笨重的大衣,才能輕松地登堂入室。“脫外套,進房間”已經成為俄羅斯人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人對此表示質疑。但有些場所對服飾苛刻的要求及由此而來的繁文縟節讓人頗感小題大做。尤其是成了規矩,有時也讓人覺得頗為麻煩。

 衣帽間是俄羅斯人不可缺少的生活伙伴,同時也是體現男士們紳士風度的地方:為身邊的女士脫下或是披上大衣是男士不可推卸的責任。若哪位女士沒有享受到這種待遇,那她身邊的男士*會背上“不懂禮貌”的罪名。  

古老習俗


俄羅斯人的一個古老習俗,就是喜歡用面包和鹽招待客人。這一習俗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世紀。當時,匈奴帝國稱雄歐亞大陸,為了防備和消滅敵人,匈奴頭領阿提拉破壞了現今俄羅斯歐洲疆域的大部分曬鹽場。到公元9—10世紀的羅斯公國時,鹽已經成為稀有的貴重品,只有款待貴賓時,人們才能在宴席上開開眼而由于中世紀農業生產力的低下,面包無疑是富裕和地位的象征,在落后的古俄羅斯尤其如此。因此用面包招待客人不僅是為了顯示主人的富有,而且更表達了主人對客人的敬意和熱情。通常,主人手捧面包,客人躬身接過面包,先對面包示以親吻,然后掰一小塊,撒上一點鹽,品嘗一下并表示感謝。當今,雖然面包和鹽已經失去了它們原來的珍貴價值,但仍然意味著善意和友情。另外,打翻了鹽罐就表示要吵架。面包和鹽是俄羅斯人友好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媒介。應邀到當地人家中參加晚宴或作客時,給女主獻上一束鮮花,將會使她感到非常高興。給主人的孩子送一些彩筆、智力游戲玩具等也是必要的。

民族服飾


俄羅斯大都講究儀表,注重服飾。在俄羅斯民間,已婚婦女必須戴頭巾,并以白色的為主;未婚姑娘則不戴頭巾, 但常戴帽子。在城市里,俄羅斯目前多穿西裝或套裙,俄羅斯婦女往往還要穿一條連衣裙。前去拜訪俄羅斯人時,進門之后務請立即自覺地脫下外套、手套和帽子,并且摘下墨鏡。這是一種禮貌。

 典型的俄羅斯民族服裝是:男子是斜襟長袖襯衣,通常在領口和下擺有繡花,穿時在襯衣外面系一根腰帶。襯衣一般是用麻紗布、白棉布做成,也有用色彩鮮艷的花布做成。褲子稍肥,是用白布或染色的花布做成。在寒冷的季節,人們一般是穿厚呢子外衣或毛皮外衣,頭戴氈帽,腳穿高閣皮靴。女子的服裝,一般是用麻布做的有墊肩的長襯衣。在俄羅斯的北部和中部地區,已出嫁的女子在襯衣外面要穿一件無袖長衣一“薩拉方”,在南部地區則穿一種手工編的帶有方格圖案的毛料裙子。

 姑娘不戴頭巾,僅用頭巾蓋住頭的一部分,但已婚女子必須戴頭巾,以便把頭發全部包起來。在冬季,女子一般穿厚呢子或毛皮外衣,高筒皮靴。現在男子多穿西服,戴呢帽、便帽、禮帽,冬天戴皮帽,穿皮鞋、皮靴或氈靴。女子穿連衣裙、西服上衣或西服裙。過去女子不穿長褲,現在也有人穿。女子穿高跟鞋,冬天也穿皮靴。秋冬戴呢帽或皮帽,夏天系花頭巾。

歷史名人/俄羅斯

彼得大帝(1672-1725年):俄羅斯帝國的皇帝。1682年被立為沙皇,但實權掌握在他姐 姐索菲亞手里。1689年平定索菲亞發動的宮廷政變,親自執政,稱彼得一世。1697年隨“高級使團”出國到西歐考察,回國后進行全面改革,力圖改變俄國落后狀況。同時,為了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同瑞典進行長達二十一年的“北方戰爭”,于1721年擊敗瑞典。同年為俄羅斯帝國皇帝,是俄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帝王。

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俄國女皇,原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給俄皇彼得三世。1762年參加宮廷政變,登上皇位。她對外兩次同土耳其作戰,三次參加瓜分波蘭,把克里木汗國并入俄國,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龐大的俄羅斯帝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最偉大的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國民族意識高漲以及貴族革命運動在文學上的反映。他出身于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他一身充滿憂患。由于歌頌自有和解放,1820年被沙皇流放到南俄。1824年又被幽禁在他父母的領地海洛夫村。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1826年9月沙皇“赦免”普希金,將他召回莫斯科。1837年2月,普希金在彼得堡因決斗腹部受重傷去世。普希金抒情詩內容之廣泛在俄國詩歌史上*,既有政治抒情詩《致恰達耶夫》(1818年)、《自由頌》(1817年年)、《致西伯利亞的囚徒》(1827年)等,也有大量愛情詩和田園詩,如《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訪》(1835年)等。普希金一生創作了12部敘事長詩,其中最主要的是《魯斯蘭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虜》(1822 年)、《青銅騎士》(1833年)等。普希金劇作不多,最重要的是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年)。此外,他還創作了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31年)、散文體小說《別爾金小說集》(1831年)及關于普加喬夫白山起義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1836年)。普希金的作品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他的抒情詩內容豐富、感情深摯、形式靈活、結構精巧、韻律優美。他的散文及小說情節集中、結構嚴整、描寫生動簡練。他的作品是“反映俄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普希金著名詩篇

赫爾岑(1812-1870年):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政論家。生于莫斯科一個貴族家 庭,早年在莫斯科大學求學,因組織革命小組被捕流放。1847年流亡西歐。1852年移居倫敦。通過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1853年)、出版《北極星》(1855年)和《鐘聲》(1857年)等刊物,鼓動人們反動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寫有著名的回憶錄《往事與回憶》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出身于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東方語 文系和法律系學習,接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影響,1847年退學。1851年參軍,參加過克里木戰爭。主要作品有《戰爭與和平》(19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復活》(1899年)等。晚年放棄貴族特權和財產,過著平民生活。

彼得·柴科夫斯基(PeterTchaikovsky,1840-1893),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十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后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他的音樂基調建立在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所以樂曲中呈現出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民間特色,他主張音樂的美,是建立在真實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礎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優美,通俗易懂而著稱,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樂是社會的真實寫照。他的作品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范。作品有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第六)交響曲》《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序曲》等等。

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Lenin,1870-1924)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是他的化名。1900年2月,列寧在西伯利亞的流放結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轉赴西歐,在德國創辦了*張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火星報》

列寧在晚年患了腦溢血癥,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論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寧的全部著述達55卷,所以有人說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1923年,列寧病情開始惡化,第二年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4歲。

飲食文化/俄羅斯

 俄羅斯人以面包為主食,肉、魚、禽、蛋和蔬菜為副食,但喜食牛、羊肉,不大愛吃豬肉。喜歡燜、煮、燴的菜,炸、烤也可。喜歡酸、甜、咸和微辣食品。

俄羅斯人吃早餐比較簡單,有時幾片黑面包,一杯酸牛奶就算一頓早餐。但他們對午餐和晚餐都頗為講究,愛吃肉餅牛排烤雞等高脂肪的肉類食品,愛吃油炸馬鈴薯。對*菜十分欣賞,尤其愛吃北京烤鴨。俄羅斯人一般不吃烏賊海參海蜇木耳等物。

俄羅斯人的午餐、晚餐不可無湯,且湯汗一般要濃。另外,午餐、晚餐都少不了冷盤涼菜小吃中,俄羅斯人喜愛吃生西紅柿生洋蔥酸黃瓜酸白菜等。在整個進餐過程中,吃涼菜的時間較長,約占三分之一。

俄羅斯人喝啤酒用以佐餐,愛飲烈性酒,特別是伏特加,酒量一般都很大。對*烈性酒也有興趣,不愛喝葡萄酒

請人吃飯的手續

首先要在請客之前填寫一張“請客計劃”,詳細匯報一下去哪兒吃,吃什么,大概的價格是多少,請客的目的是什么,之后再由領導簽字,經批準后才能請客。吃完飯后,要保留飯店提供的發票,發票上需標明吃了哪些菜,喝了哪些湯,每個菜的價格是多少,此外,吃完還要報告請客效果如何,是否達到了請客目的等。“如果遇到了去外國出差,請客就更麻煩了,還要把發票都翻譯過來。”有時候為了省事,那就干脆自掏腰包請客。

主要節日/俄羅斯

新年:1月1日東正教圣誕節:1月7日祖國保衛者日:2月23日(原蘇聯建軍節)

衛國戰爭勝利日:5月9日

國家主權宣言通過日(國慶日):6月12日

人民團結日:11月4日(紀念莫斯科打敗波蘭入侵者)

和諧和解日、十月革命節、軍人榮譽日:11月7日(原十月革命紀念日)

憲法日:12月12日

宇航節:4月12日(1962年蘇聯為紀念加加林首次太空航行而定)

謝肉節:謝肉節又名"狂歡節",是俄羅斯一年中較熱鬧的節日之一.舉辦謝肉節的時間在復活節過后的第八周,一共有七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名稱:*天為迎節日,第二天為始歡日,第三天為大宴狂歡日,第四天為拳賽日,第五天為岳母晚會日,第六天為小姑子聚會日,第七天為送別日.人們會在謝肉節期間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比如舉辦化裝晚會,跳假面舞等等。

公歷新年:1月1日;東正教圣誕節:1月7日;俄歷新年:1月13日;祖國保衛者日:2月23日(原蘇聯建軍節);國際婦女節:3月8日;勞動者團結日:5月1日(原國際勞動節);勝利日:5月9日(偉大衛國戰爭勝利日);國家主權宣言通過日(國慶日):6月12日;人民團結日:11月4日,系2004年新設立。

旅游/俄羅斯

克里姆林宮

在莫斯科市中心,瀕莫斯科河,曾為莫斯科公國和18世紀以前的沙皇皇宮。“十月革命”勝利后,成為蘇聯黨政領導機關所在地。始建于1156年,初為木墻,后屢經擴建,至19世紀40年代建大克里姆林宮,為一古老建筑群,主要有大克里姆林宮、多宮、圣母九天教堂、參議院大廈、伊凡大帝鐘樓等。宮內塔樓中最宏偉的有斯巴達克、尼古拉、特羅伊茨克、保羅維茨、沃多夫茲沃德等塔樓,1937年,在塔樓上裝置五角紅寶石星。

彼得大帝夏宮(Peter the Great's Summer Palace)

位于芬蘭灣南岸的森林中,距圣彼得堡市約30公里,占地近千公頃,是歷代俄國沙皇的郊外離宮。夏宮是圣彼得堡的早期建筑。18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下令興建夏宮,其外貌簡樸莊重,內部裝飾華貴。當時的許多大型舞會、宮廷慶典等活動都在這里舉行,彼得大帝生前每年必來此度夏。1934年以后,夏宮辟為民俗史博物館。如今,夏宮已成為包括18世紀和19世紀宮殿花園的建筑群,由于它的建筑豪華壯麗,夏宮因而被人們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夏宮的主要代表性建筑是一座雙層樓的宮殿,當年彼得大帝住在一樓,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的第二個妻子)住在二樓,樓上裝飾極為華麗,舞廳的圓柱之間,都以威尼斯的鏡子作裝飾。

冬宮(Winter Palace)

座落在圣彼得堡宮殿廣場上,原為俄國沙皇的皇宮,十月革命后辟為圣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奇博物館的一部分。冬宮初建于1754年至1762年,是18世紀中葉俄國巴羅克式建筑藝術最偉大的紀念物。1837年一場大火將其焚毀,1838年至1839年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冬宮再次遭到嚴重破壞,戰后修復。冬宮是一座蔚藍色與白色相間的建筑,高三層,宮殿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呈封閉式長方形,占地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宮內有廳室1057間,門1886座,窗1945個。冬宮的亞歷山大柱于1830年至1839年建成,以紀念1812年亞歷山大一世率俄軍戰勝拿破侖軍隊這一偉績。

19世紀中葉,當時的俄國有一項特別的法律規定,圣彼得堡市所有的建筑物,除教堂外,都要低于冬宮。冬宮面向涅瓦河,中央稍為突出,有3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宮殿四周有兩排柱廊,氣勢雄偉。宮內以各色大理石孔雀石、石青石、斑石碧玉鑲嵌;以包金、鍍銅裝璜;以各種質地的雕塑、壁畫、繡帷裝飾;色彩繽紛,氣派堂皇。十八世紀下半葉,俄國女皇葉卡婕林娜二世在位時,曾下令撥出一部分房子用來收藏世界著名藝術珍品,并把這些房子稱作“埃爾米達日”(隱宮),后來隨著收藏品不斷增多,于1764至1789年間又先后建了小埃爾米達日和大埃爾米達日。

在冬宮寬敞明亮的展廳里,共有各類文物270萬件,其中繪畫約1.5萬幅,雕塑約1.2萬件,版畫和素描約62萬幅,出土文物約60萬件,實用藝術品26萬件,錢幣和紀念章約100萬枚。藏品分原始文化史、古希臘羅馬文化與藝術、東方民族文化與藝術、俄羅斯文化、西歐藝術史、錢幣、工藝7個部分,并按地域、年代順序陳列在350多間展廳里,展覽線路加起來有30公里長,因而有世界最長藝廊之稱。十月革命后,1922年蘇聯成立了國立埃爾米達日博物館。冬宮成為該博物館的一部分。1905年沙皇政府槍殺前往冬宮*群眾的“流血星期日”事件,就發生在冬宮前面的廣場上。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參加十月革命的起義群眾攻下冬宮,在這里逮捕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各部部長,這座昔日皇宮回到人民手中。

斯莫爾尼宮Smolny

位于圣彼得堡市,是一座外觀典雅的三層建筑。建于1806—1808年,原為貴族女子學院。“斯莫爾尼”一詞來自俄語“瀝青”,初建時這里屬于瀝青廠。斯莫爾尼宮正面長220米,主體建筑的兩翼伸出,每翼各長40米,組成宮中的主要庭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在正門增建8根壯麗的圓柱和7個拱形門廊,和其右側巴羅克式建筑風格的斯莫爾尼修道院渾為一體,合稱斯莫爾尼建筑群。1917年“十月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黨軍事革命委員會設在斯莫爾尼宮,為十月革命司令部。1917年11月7日,列寧在斯莫爾尼會議大廳發表對俄國公民的號召書,宣布一切政權歸蘇維埃。1917年11月中旬至1918年3月列寧曾在這里辦公和居住過。

莫斯科大彼得羅夫大劇院

簡稱大劇院,BolshoiTheatreofRussia,始建于1776年,是俄羅斯歷史最悠久的劇院,坐落在莫斯科斯維爾德洛夫廣場上。1780年劇院改址到彼得羅夫大街上一所新建的石造劇院里,稱彼得羅夫劇院,1805年劇院被焚毀。1824年,天才建筑師博韋在石造劇院的原址修建了新劇院,稱大彼得羅夫劇院,簡稱大劇院,翌年1月28日舉行落成典禮。1853年,大劇院又遭受火災,1855—1856年重新修復,略加改建,成為19世紀中葉俄羅斯建筑藝術的典范,也是歐洲*劇院之一,并于1919年起成為國立示范大劇院。它的建筑既雄偉壯麗,又樸素典雅,內部設備完善,具有極佳的音響效果。劇場呈橢圓形,正面是大舞臺,高達18米,臺前是深深的樂池,中間是一排排的觀眾席。其他三面是貼墻的包廂,總共五層,高21米。總統包廂在二層正中央,還有兩個貴賓包廂設在舞臺的左右兩側。包廂里放著幾把鎏金包緞椅子,平時只供觀賞。劇場可容納2200名觀眾,整個內部裝飾完全是宮廷式的,僅房頂的那個大吊燈就把一萬三千塊水晶和無數小燭臺照得閃閃發光。

普希金廣場(Pushkin Square)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舊稱苦行廣場,因舊時廣場上建有苦行修道院而得此名。1937年,為紀念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當時的蘇聯政府把苦行廣場改名為普希金廣場。廣場上聳立著4米多高的普希金青銅紀念像。這座紀念像于1860年預定建在沙皇村,擬在普希金讀書的中學成立50周年紀念日揭幕,后來

 改移建在莫斯科。紀念像采用了后來獲“超等藝術家”稱號的雕刻師奧佩庫申的設計。1880年7月18日,紀念像舉行揭幕儀式。紀念像基座上刻有普希金的一首詩,詩曰:“在這殘酷的世紀,我歌頌過自由,并且還為那些蹇滯的人們,祈求過憐憫和同情。”廣場上有個小花園,園中有花崗石臺階、紅色大理石噴泉、飾燈等,景色優美。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Aurora Crusier)

原為波羅的海艦隊的巡洋艦,該艦長124米,寬16.8米,1903年起服役。1905年它曾參加日俄間的對馬海役。“阿芙樂爾”意為“黎明”或“曙光”,在羅馬神話中,“阿芙樂爾”是司晨女神,她喚醒人們,送來曙光。1917年11月6日,艦上的官兵把艦開到彼得堡尼古拉耶夫橋畔(現施米特中尉橋),7日(俄歷10月25日)上午10時,列寧以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起草《告俄國公民書》,在“阿芙樂爾號”上向全國廣播,當日晚21時45分,“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炮轟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宣告了“十月革命”的開始。1923年,該艦改為練習艦。當法西斯德國進攻列寧格勒時,艦上的9門主炮被拆卸下來,部署在城市外圍,組成“波羅的海艦隊獨立特種炮兵連”,扼守防地。第10門主炮、指揮員和炮兵班,留在艦上迎戰。后在危急關頭,“阿芙樂爾號”巡洋艦自沉于港灣中,戰爭后期它被打撈起來,并于1944年修復。從1948年11月起,它作為十月革命的紀念物和中央軍事博物館分館,永久性地停泊在涅瓦河畔,供人們參觀、瞻仰。該艦于1927年獲紅旗勛章,1968年獲十月革命勛章。

莫斯科地鐵(Moscow Metro)

 莫斯科地鐵是世界上規模*地鐵之一,它一直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享有“地下的藝術殿堂”之美稱。

1935年5月15日,蘇聯政府出于軍事方面的考慮,正式開通莫斯科地鐵。其建設工程耗時僅3年,一期工程建了兩條線。*條線路從索科爾尼基公園到市中心斯摩棱斯克廣場,共13站,長11.6公里。后來又建成3條、4條線,到1943年5條線全部通車,40年代末出現了把各條線穿起來的環線地鐵。如今,莫斯科地鐵全長220多公里,其布局與地面的布局一致,呈輻射及環行線路。地鐵總共有9條線,包括8條輻射線和1條環行線,全長300公里,有150個站臺,4000列地鐵列車在地鐵線上運行,有5000多節車廂。地鐵每天平均開8500多次列車,擔負全市客運量的45%,每天運送的乘客達900多萬人次。地鐵運行速度很快,時速*達90公里。地鐵站的建筑造型各異、華麗典雅。每個車站都由國內著名建筑師設計,鋪設的大理石就有幾十種,并廣泛采用大理石、馬賽克、花崗石、陶瓷和五彩玻璃,裝飾出具有不同藝術風格的大型壁畫及各種浮雕、雕刻,再配以各種別致的燈飾,像富麗堂皇的宮殿,讓人完全沒有置身地下的感覺,其中一些作品美妙絕倫,令人流連忘返。地鐵車廂除頂燈外,還設計了便于讀書看報的局部光源,在車廂門口安裝了報站名用的電子顯示屏。地鐵站除根據民族特點建造外,還以名人、歷史事跡、政治事件為主題而建造。

阿爾巴特街(Arbat Street)

是莫斯科市中心的一條著名步行街,緊鄰莫斯科河,是莫斯科的象征之一。著名詩人普希金從1830年起居住在這條大街上,普希金故居就坐落在阿爾巴特街53號。阿爾巴特街曾是藝人和畫家薈萃的天堂,保存有許多古色古香的建筑。阿爾巴特街的小店鋪一家挨一家,商品種類極其繁多,如暖和的護耳皮帽,精心編制的大草鞋,琳瑯滿目的耳環、墜子,各種古怪的護身符,別致的小包,印有明星頭像的T恤衫,年代久遠的宣傳畫,偽造的證件,古董,雕塑,繪有俄羅斯歷屆領導人形象的玩偶套人。街頭作畫的藝人是阿爾巴特街上一道不滅的風景。

其他/俄羅斯

國名史

舊俄羅斯國家(基輔羅斯)(862年至1242年)

弗拉基米爾大公國(1157年至1389年)

莫斯科公國(1246年至1389年)

莫斯科大公國(1389年至1547年)

沙皇俄羅斯帝國(1547年1月16日至1721年1月22日)

俄羅斯帝國(1721年1月22日至1917年9月1日

俄羅斯聯邦共和國(1917年9月1日至1917年11月7日)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7年11月7日成立,1922年至1991年屬于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 - 1991年12月26日)

俄羅斯聯邦(1991年12月25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的 - 至今)

俄羅斯國家首都的變遷

862年至882年 - 諾夫哥羅德

882年至1243年 - 基輔

1243年至1389年 - 弗拉基米爾

1389年至1712年 - 莫斯科

1712年5月21日至1728年 - 圣彼得堡

1728年至1732年 - 莫斯科

1732年至1918年 - 圣彼得堡(1914年8月18日改名彼得格勒)

從1918年3月12日至今 - 莫斯科

現任總統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現任俄羅斯總統。曾擔任俄羅斯總統、俄羅斯總理、統一俄羅斯黨主席、俄白聯盟部長會議主席。2000-2008年任總統期間,使俄羅斯在軍事與政治實力上均有相當的提升,但在民主方面遭到很多爭議,是一位“鐵腕總統”。

2008年普京卸任總統后,第二度出任俄羅斯總理兼統一俄羅斯黨主席。2011年11月,普京作為總統候選人參加2012年俄聯邦總統大選的提名獲得全票通過,正式宣布2012年參選總統。2012年3月,普京贏得總統選舉,于2012年5月7日宣誓就職,現為俄羅斯總統。

執政以來,普京致力于復興俄羅斯超級大國地位,對內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整頓經濟秩序,打擊金融寡頭,加強軍隊建設;對外努力改善國際環境,拓展外交空間,維護本國利益,在國際舞臺上恢復了世界性強國地位。

2007年,普京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當年的年度風云人物。2013年普京登上《福布斯》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排行榜*位。

2014年3月,普京被提名為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類似“俄羅斯旅游”
與“俄羅斯旅游”相關的網站